纸张的密码
老话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树木制成的每张纸也都是独一无二。剥皮打碎、制浆洗涤、压制烘干,每一步都影响纸的纹路。最近,英国的安全专家盯上了这个特性。
光照下,看似平整的纸面会呈现出密密麻麻、粗细不一的纹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发明了一种算法,能够把这些细密的图案转化成一串简洁的数字,描述纹路的走向。这串数字可以方便地储存在条形码、二维码中,供人随时查看比对。即使纸张被涂写、弄皱或是浸泡,密码不会变。
这不是人们第一次尝试利用这种特性。面对生活中最常见的纸,有人提出用激光从四个角度进行照射;还有人用特制的扫描仪,试图建立山脉一样的立体模型。这项研究需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光源和一台普通的相机,无需高精尖的装置。计算只需要一秒即可完成。
至少从中国唐代开始,指纹就成为识别个人的工具,不管是文书、契约还是遗嘱,都少不了那团红色的指印。如今,纸张的“指纹”也变得触手可及。人们可以低成本地识别文件、画作和古籍。再精细的伪造,也无法复制纸张的纹路。
我们常用指纹作比,宣称世间万物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不仅与美有关,同样还关乎安全。
AI的眼睛
在人工智能面前,作为创造者的人类反而处处受到威胁。
首先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被替代,然后是金融业、新闻业越来越多的工作能够由机器完成。直到最近,代表当前人类围棋最高水平的柯洁也以0∶3负于“阿尔法狗”。现在,无处遁逃的,还要加上埋头苦读的学生。
在摄像头的“火眼金睛”下,开小差会立刻被发现。通过对学生眼球运动和表情的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判断出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收集数据后,教师就能知道课程设计的枯燥之处,还能针对开小差遗漏的知识点补课。
“哪里不会考哪里”不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老师真的知道课本第几页你没听。
这套系统最初是为在线课堂设计。无需改造,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就能完成工作。通过面部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这款软件可以轻松监督上课的学生,还能用课后测试题补充学生漏听的知识点。开发者把它比作“终身的学习伴侣”,能在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开发者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还准备把系统打造成能在线下课堂监控全班同学的设备,实时提醒学生不要开小差。
想到未来的学生将时刻面临“AI大哥在看着你”的恐惧,我对自己已经大学毕业的年龄立即满怀感激。
黑洞的声音
跨越30亿光年的旅程,一串引力波抵达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后者的镜片开始了非同寻常的振动,幅度不到一个原子的直径,十分之一秒内,振动频率上升了9倍,然后戛然而止。
不到两年时间,这是LIGO探测到的第3次黑洞撞击。
这次,31倍太阳质量和19倍太阳质量的两个黑洞围绕彼此高速旋转、逐渐靠近。直到30亿年前,这对“舞者”合并成了一个大黑洞,两个太阳质量那么多的能量化为一声“呐喊”。这场时空的畸变被人类 “听”到时,“声音”不过是图表上的一点涟漪。
过去,我们就像大山里依靠击鼓通信的原始人,对周遭飞驰而过的电磁信号一无所知。我们更不会知道,那察觉不到的信号蕴藏的能量,超过了宇宙中所有恒星和星系在同时段发出的光能的总和。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黑洞融合可能每一天都在发生,但对人类而言,观察到一次就已经是大事件,足够解决好几个困扰科学家数百年的难题。在2015年9月LIGO诞生之后,人类也摆脱了对黑洞一无所知的状态,开始发展黑洞天文学。
不同于两年前石破天惊的大新闻,后两次探测到的黑洞相撞被认为是意料之中。这种日常感恰恰是一个崭新时代的起点,人类望向宇宙的双眼缓缓睁大。
王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