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二孩妈妈创业“奇育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13日   12 版)

    魏晓媚和孩子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我的大女儿出生于2013年5月21日,二女儿出生于2015年7月31日,‘奇育记’是我的三娃,诞生于2016年6月1日。”年轻妈妈魏晓媚,泛母婴垂直领域PGC(专业生产内容)品牌“奇育记MEET”(以下简称“奇育记”)的创始人,这样介绍自己刚刚成立一周年的公司。

    魏晓媚本科学摄影,研究生学艺术管理。创业前,她是一个国家级艺术团体的宣传总监。生完第二个女儿,在一个很安静的清晨,正喂着孩子,她突然问自己:“还想做原来的工作吗?”她很快就得到了答案,“不想”。“都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窗在哪里。”

    魏晓媚当过6个月全职妈妈。因为害怕互联网上内容鱼龙混杂,她的育儿知识大多来自正规书籍。问题来了,看不了那么多书的妈妈怎么办呢?“我希望用高品质的视频,让像我一样想做得更好但又没时间看书的妈妈,能学到一些东西。”

    就像很多大明星是陪朋友试镜而意外入行,魏晓媚最初也只是帮朋友出主意,没想到,最后竟然是她独自形成了完善的计划书,组建了创业团队,拿到了天使轮投资,开始孕育“奇育记”。

    2016年6月1日,“奇育记”的第一个短片《遇见“四十年后”的父母》正式上线,当天就在各大网站获得数百万点击量。截至今年6月1日,“奇育记”已发布130个原创视频,190余篇原创图文,全网点击量近2亿,全平台累计粉丝近百万,服务了近20个知名品牌,成为覆盖全品类的亲子视频和图文内容的亲子类PGC。

    魏晓媚说:“其实育儿没有对错,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就好。我们做的视频,无论知识类还是情感类,都没有传递出‘这一定是对的’的概念,只是给妈妈们一个选择。育儿这个过程,只有自己越来越完善,才能给孩子好的东西,所以,我们的slogan(口号)是:育儿育己,育人育心。”

    作为一个妈妈,创业又专注亲子领域,魏晓媚觉得自己面对用户的最大优势是,妈妈们和自己有天然的共鸣。“我算是一个比较用心和敏感的妈妈,能够捕捉到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东西。对小宝宝来说,可能需要的是技术,如何更好地照料他;慢慢长大后,对宝宝心理上的关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个CEO,她又十分理解职场妈妈所处的环境和困惑。“奇育记”的团队,一半是职场妈妈,沟通都特别顺畅。“有时候我要去开家长会,去接孩子,要提前走,我的团队都非常理解;而当他们也要去参加孩子的活动时,我也能理解他们。”

    魏晓媚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创业者”,因为创立的事业和孩子有关系:她把与孩子相处时学到的东西,用到了创业初期储备;又用创业中学到的东西,反哺了自己的亲子关系;甚至,“奇育记”的很多视频短片都是魏晓媚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创业路上,我和孩子互相陪伴”。

    但不可否认,和全职妈妈相比,魏晓媚陪伴孩子的时间的确少了,她的解决方案是提高陪伴的质量。比如,前段时间,她刚带着大女儿去了丹麦旅行,下个月小女儿过生日,也会策划一次旅行。旅行的时候,魏晓媚会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是休假;妈妈不休假时,妈妈在干什么。现在,她的女儿们都知道“奇育记”,只要有新片出来,全家都会一起看。

    如果说最初创业的契机,是做新妈妈的热情和经验,但要继续走下去,靠热情和经验显然是不够的。魏晓媚参加过一个创客大赛,一名评委问得很直接:“很多人是成为爸妈,才开始母婴创业,那怎么才能干一辈子呢?”魏晓媚回答:“虽然做的是跟母婴相关的事情,但我是当作事业做的,不是单靠妈妈的身份做的。”

    魏晓媚介绍,“奇育记”第一年的战略,是占领亲子视频PGC领域的所有品类。目前已建立“孕产专家”“孕产运动”“亲子美食”“带娃技能”“Parents说”等5个内容矩阵,每个矩阵下包括四五个子栏目。第二年,奇育记将推出第一个付费内容——小儿推拿系列《指韵》,和两个新栏目——《无厘爸爸屋》和《二十四食》。

    《无厘爸爸屋》是从爸爸的视角出发,给孩子带来新奇、有趣的玩具;《二十四食》则是将节气与亲子美食结合。魏晓媚说:“我们不想只依靠简单的接广告变现模式,而是用短视频打通电商,让商品直接出现在用户面前。”

    目前,“奇育记”的团队成员不到20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生产内容部门,除了负责人是妈妈,其他制作者都是90后,都不是妈妈。魏晓媚说:“我们需要他们带进来更新鲜、更活跃的思维。况且,未来的妈妈一定是90后,我们要抓住未来互联网的需求。”

    这一年来,魏晓媚觉得自己变化挺大,从情怀开始,但不止于情怀。

    “我特别珍惜的是,我现在能和团队所有人,坐在一个办公室里吃麻辣烫。我知道公司正在变大,以后可能一个办公室坐不下。未来公司什么样我不知道,但希望还能一起吃麻辣烫。”魏晓媚笑着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6月13日 12 版

李玄:用科技做大米形状的粗粮
共享相机让摄影不再“穷三代”
东北大学的“前孵化器”帮助学生有新招
二孩妈妈创业“奇育记”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