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请不要误会“正能量”

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14日   09 版)

    在“正能量”这个词还没像今天这样广为人知时,我为它的传播出过一点力。

    2012年4月,我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发表一篇报道《“正能量”这回传得比什么都快》,介绍了一个都市童话式的故事,其中引述了一些网友的说法,“随手转发,传播正能量”。当时,这个说法只在少数网民中使用,还未蔓延开来。报道在媒体上引发了有关“正能量”的一次讨论。有媒体评论,《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起名《“正能量”这回传得比什么都快》,“正能量”一词“由此走向公共空间,广受引用”。年末,语文期刊《咬文嚼字》将“正能量”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首。

    5年后,我却有点看不懂“正能量”了。从红头文件到语文试卷都很容易找到“正能量”。它在知识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在问答网站,有人在提问物理学里到底有没有“正能量”这个术语。

    能量谈不上“正负”之分。“正能量”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我当时报道的故事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近些年里,一些恶性事件放大了社会丑恶,让人感到失望,在患上“坏消息综合征”的现代人中,这类向上向善的故事,让人看到普通个体弥补社会道德体系的努力。

    “正能量”从来都只是一种修辞,今天人们喜欢说自己“负能量爆表”,也只是一种修辞,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正如医学上也不可能存在“坏消息综合征”。

    当这种修辞放到需要精确定义的红头文件里,就显得格格不入。一些官办机构白纸黑字发起“增添正能量活动”,不如直接说“弘扬真善美活动”更加清晰,更易于为下级理解。本来,“正能量”这个词指代的就是那些与求真求善求美有关的举动,反映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体现对温暖、互助、公平、正义的诉求。

    语言总在进化。“喜大普奔”“躺枪”“高富帅”“高大上”甚至“北上广”都是今天的常用语。“正能量”的使用也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对它的误用和扭曲。

    5年前那场“正能量”讨论过后几个月,国内一家出版社趁热推出了一本书,名为《正能量》。这本是一位英国心理学家的著作,原名“Rip It Up”,意为“撕碎它”。后来以讹传讹,许多人认为“正能量”源于这位心理学家的著作,其实是本末倒置。英文原书中并无这个词,这位心理学家也不是它的发明人和定义者。中译本成为畅销书,只能说是翻译和营销上的“胜利”。

    比这还荒诞的是,还有商家出售一种“正能量石”,号称能量的转化器,能“将一切负面转化为对你的加持”。

    在所有对“正能量”的误用中,最具杀伤力的莫过于以“正能量”代表自居,将反对者视为“负能量”代表而加以批判。比如,一些人认为赞美、歌颂生活才是“正能量”,批评和建议则会对“正能量”造成破坏。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欢天喜地的新闻是“正能量”,转发悲剧就是“负能量”。这类人的“正能量”人生太过脆弱,似乎很容易就会被击碎。

    其实,对真善美的追求,本身就包括对假的揭露、对恶的批判、对丑的嘲讽。内蒙古一位记者为被冤杀的呼格吉勒图翻案,历时多年,不畏权势,守护良心,这当然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匮乏的“正能量”。一位忠于职守的人大代表,在选举中投赞成票是“正能量”,投反对或弃权票也是“正能量”。

    打着“正能量”旗号,可以做很多越界的事情:一所中学可以掌握学生填报志愿系统的密码,以确保高分考生按照校方的意愿去报考清华北大,初衷当然是很“正能量”地为学生前途着想;阜阳市律师协会可以向各大律师事务所发出通报文件去“借款”,据解释此举是为了购房办公、为了行业协会的发展,也很“正能量”;至于那些总在呼吁公众向灾区或弱势群体捐款、一旦有人不捐款就对其大加斥责的“爱心人士”,就是将“正能量”作为道德绑架的武器了。这样的“正能量”,侵犯了私人领域,有点令人望而生畏了。

    不要误会“正能量”,尤其不要将其作为束缚不同意见者的绳索,也不要作为道德绑架的武器。永远赞美、永远保持“热泪盈眶”的心灵鸡汤,浓度过高,有可能适得其反。这样的“正能量”沸腾起来,只会灼伤社会肌体。

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14日 09 版)

“高考志愿填报密码不在我手里”
请不要误会“正能量”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