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小学招生季,原本火爆的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更是异常活跃。日前我广州的女友参加完家长会回来告诉我,班里只有她儿子和另一位同学没有参加补习班。她举手承认的时候,都不敢环视其他家长,好像自己很理亏似的。
一个10岁的男孩下了课能在楼下疯跑本来是合乎天性的,为什么在同龄人中变成了少数派,陷于孤独?一个坚持孩子应该在“玩中学”的家长为何会在家长群里显得充满自卑?
到底是谁错了?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让不少家长和学生偏离了课堂知识,一味去追求超前教育,以迎合“小升初”秘考的节奏。这看似满足了学生升学需求的利益最大化,实际上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但家长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据《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蓝皮书》显示,广东超过80%的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接受校外培训。而据中国教育学会调查,2016年全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上课外辅导班的学生达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00万人,培训机构20多万家。
大家都知道补课不好、恶性竞争不好,但在这种氛围中,无力抵抗,谁愿意做那个孤独的抵抗者?毕竟不随波逐流,如果失败,就是孩子一生的失败!
看看以下两则消息:
消息一:一则给某著名青少年校外培训机构“集赞”可送报班代金券的消息,在朋友圈疯狂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校外培训这个行业现在有多么火爆。
消息二:广州某公办重点初中组织“秘考”,从2000份小学生简历中筛选出200份进行面试,为其重点班挑苗子。
这两则看似关联不太大的“校外”“校内”新闻,却因为“疯狂补课”联系在了一起。而正是这些嘴里反对应试教育、心里最心疼孩子不能玩不能按时睡觉的父母,捧红了校外培训机构。
然而,这些培训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因为没有明确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管,乱象丛生。一是行业缺乏严格的准入门槛。学校附近存在着难以计数的家庭作坊式的培训机构,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二是行业处于不成熟不理智的发展阶段。要么为追求成绩,一味书山题海应试教育;要么片面迎合青少年兴趣不加引导不理后果,严重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一旦经营不善就卷款潜逃,人去楼空。三是行业教师资格无法认定。青少年社会教育从业教师既缺乏人社部统一设立的职业资格认证,又无法适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不明朗,为行业人才招聘与培养发展带来阻碍。日前,《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蓝皮书》项目组向广东省21个地市的教育局了解当地民办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的相关数据,大部分无法提供;工商部门则表示大多数从事教育培训业务的教育机构仅以普通公司名义进行注册。
试想,一个行业连机构数量、从业人数、行业产值等基本数据都没法统计,甚至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估计数量,何尝不是一个行业的悲哀?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行业规模的急速膨胀,并且涉及青少年、家长、培训机构等多个方面,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监管、规范的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尽快明确主管部门,对行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调研,在逐步探索与试行中,尽快建立行业规范,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行业发展指引。
除了呼吁政府有效监管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超前教育、掐尖秘考,才是这些乱象的幕后推手。
各种筛选和掐尖,这些年在急速低龄化,也加速了家长和学生的应试焦虑。不可否认,一些受追捧的校外培训机构是有两把“刷子”的,吃透了应试题型和答题规律,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能够对孩子的成绩提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孩子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你都拿来提高分数、强化训练了,发展兴趣、拓宽视野等素质教育,按时睡觉按时吃口热饭的时间,都被无情地压缩了。
家长都在说:“不是怕孩子跟不上学校的课程,是怕跟不上其他参加校外补课同学的成绩。你不学,人家学,人家就超过你了。即使小升初不用考试,中考也是要考的,小学成绩好,就是打下好基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就是绝大部分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家长的无奈心情。牢牢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不断吹大期望泡沫,煽动教育焦虑,也是校外培训机构近些年来发横财的深层原因。
面对混乱的行业、疯狂的家长、迷茫的孩子,政府不能再缺位了,应该加强加大监管力度,针对行业、机构、从业者的现状,在逐渐探索与试行中拯救深陷补课怪圈的青少年及其家长群体。而诸多改变的关键,是要让义务教育回归本义。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