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大火烧出的伦敦之怒——

可以“热泪盈眶” 也必须追问追责

陈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21日   09 版)

    大火过后,是一场更大的火势。

    持续燃烧了超过24小时后,英国伦敦格伦费尔塔楼的火终于被扑灭,但是直到现在,人们心中由这场火灾点燃的怒火,还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蔓延。

    在安置灾民的体育馆,探望受伤群众后正准备离开的英国女王和威廉王子被愤怒的人群挡住了去路。下议院领袖安德里亚·利德索姆,也在受灾现场被人们的质疑声包围。事发隔天前往探视时,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甚至不得不避开了不远处避难的灾民,并在事后解释这是“基于安全考虑”。

    当地时间6月15日,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在诺丁山卫理公会看望受灾民众时,一位7岁的小男孩骑在朋友的肩膀上大声朝他喊道,“到底有多少孩子死在大火中,萨迪克汗先生,多少?!”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人们目睹了一位妈妈把自己的婴儿从9楼或是10楼的窗口抛了出来,请求底下的人们能接住孩子;也见到了有位妈妈带着6个孩子从21楼一路冲下来,当她跌倒在1楼楼梯口时,跟在身边的孩子只剩下4个。

    住在20层的赫蒂彻·塞伊眼看就要25岁了。在此之前,一边做护工一边画画的她,刚刚遇到了一位欣赏她的美术馆馆长,梦想着自己或许离出人头地不远了。在她楼下,默罕默德·阿哈加里则正在度过他人生最好的时光,这个在西伦敦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生,曾是叙利亚难民,3年前从土耳其穿过地中海后,到达了英国。

    可是这一切,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当地时间6月14日凌晨1点左右窜出的火苗,在15分钟内迅速舔舐过这栋大厦。

    搜寻还在继续,死亡人数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据英国广播公司6月19日消息,火灾造成的死亡和失踪被推定死亡的人数已经上升到79人,搜寻和恢复工作将持续“很多很多个星期”。但惊魂未定的人群,早已压抑不住愤怒。

    像世界上的许多灾难现场一样,废墟附近搭建起了留言板。人们在纸上写下祈祷的字样,挂上藤条编织成的爱心,还留下了团结一心的宣言。这些温情脉脉留言的空隙处,则被怒气冲冲的控诉占领。

    “所有该为这件事负责的人,都去死吧!”“逮捕那些罪犯!”

    《每日电讯报》用了“悲痛化为愤怒”的标题。从伦敦市长到首相,与此相关的每一级英国政府,几乎都在接受怒火的炙烤。

    火灾发生后,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捐赠的衣物和日用品迅速在街道堆积,还有明星来不及化妆就赶到现场看望伤者。人们也被感动,但是泪水浇不灭人们问责的决心。

    “必须调查大厦管理部门!”火灾发生当晚,一位从楼里逃出时身上只披了一条毯子的男人对记者说。

    遮蔽真相的杂草很快被群众的怒火烧得七零八落。人们发现了这栋住满低收入人群的大厦里缺少消防喷淋设施;越堆越多的垃圾阻碍了消防通道;去年整楼翻新时使用的保暖材料,是便宜的易燃材料,在美国早已被禁用;人们还怀疑,保暖材料和楼道之间的缝隙可能形成“烟囱效应”,便于空气流通,火越烧越旺。而这时,距离火灾发生,只过了几天时间,警察局还在谨慎地公布着死亡人数,政府在斟酌有关调查的措辞。

    在媒体的追问下,人们甚至还从废墟中扒出了疑似元凶的踪迹——怀疑是4层一名住户的冰箱起火引起了这场灾难。

    站在被烧得黑黢黢的楼下,人们看到的是距离格伦费尔大楼不远处,新近竣工的高楼正光鲜矗立。相比于有着120间一居室或两居室、住了差不多600名住客的格伦费尔大楼,那栋21层的商业地产项目,只设计了60间公寓,所有公寓天花板上都安装了烟雾探测器和喷洒器。

    人们发现,英国从2007年起要求所有新建高楼必须配置喷洒系统,但是并没有要求旧楼必须补装。

    附近小区的居民说,他们对加装易燃保暖材料的塔楼翻新非常不满。虽然当地政府解释翻修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居民认为,翻修是为了“美化”,因为对面高档住宅里的人看着旧楼太碍眼了。受灾群众借着熊熊的火势,要求政府为全国住在类似高楼里的人群提供紧急救助,并彻底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

    如今,首相已宣布向幸存者拨发500万英镑的救助金,并调查大厦起火原因。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在电视采访中提到,要针对易燃保暖材料的使用,“进行刑事调查并召开听证会”。工党议员戴维·拉米敦促政府立即行动,保护同大楼翻修相关的所有资料,以便问责“应受处罚之人”,因为一旦警方索要证据,承包商可能会将其销毁。“这桩悲剧的真相浮出水面时,我们或许会发现大量组织手上沾血。”

陈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21日 09 版)

可以“热泪盈眶” 也必须追问追责
文学硕士掉入“文字迷宫”
一家快餐店里的出租业变迁
沧海桑田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