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吴海伊有“双重身份”。这个可爱的回族姑娘既是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片导演方向在读的一名研究生,还是导演系一名亲和力十足的兼职辅导员。
学生身份的她因曾经拿齐学校所有奖学金奖项,而被冠以“大满贯”的殊荣。这些奖项包括国家奖学金,一、二、三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
作为兼职辅导员,从大四保研到现在这3年来,她努力与师弟师妹们成为朋友,聆听他们的心里话,悉心帮助师弟师妹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与问题。
然而,吴海伊的成长历程并不全是坦途,用她的话说就是走过了一段“逆袭之路”。
吴海伊小时候的成绩远没有上大学以后那么好。她是典型的偏科生,看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她能学得津津有味,而对于不喜欢的课程,就连翻开书本也会觉得烦躁。上了初中之后,处于叛逆期的她则更显得情绪化了。
学习成绩虽不突出,但吴海伊却是一个非常喜欢实践的女孩——尽管有些人会抨击这是“不务正业”。上高中的时候,她参加了很多学校的活动,比如成为学生会外联部的一员去联络外校,或者主持学校的文艺活动,参加定向越野,甚至自导自演校园话剧表演等。
事实上,“高能”并不能为“低分”找到理由,性格有一些敏感的吴海伊因为成绩不好而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和质疑。现在回忆起来,这依旧是她的心结。吴海伊说这也是她后来想当兼职辅导员的原因之一,“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心态”。
一切的阴霾终究因为高考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剪辑专业而散去。她说:“到了电影学院以后,觉得人生都自由了,就像一个大超市一样,你想要的东西,你得自己去拿、去够,反而能主动去学习了。”
所谓“逆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在大学期间,她读的剪辑专业由于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正符合她的“胃口”。她说,“读剪辑专业,凡事必须自己上手,要靠经验累积,这种学习方式,不再像背书填鸭式那么枯燥,我反而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乐趣就在你时间线上的剪辑素材里或者摄影机拍摄的画面里。”
吴海伊回忆起高中叛逆期时候的“不务正业”,她觉得时光并没有浪费。正是那时候的经历开拓了她的眼界、增加了她的阅历,提升了她的能力,而这些是与她现在的专业要求紧密相关的。她说,“我觉得我选对了专业,人生可能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奋斗终生。”
用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总会有收获。
吴海伊作为导演、编剧、剪辑完成的本科毕业作品叫做《赞珠》,讲述了一位回族老人在老伴走后7年多的时光里,执着地用各种方法想“复原”老伴生前念经所用赞珠的故事。这部毕业处女作赢得了许多奖项,也为吴海伊的导演之路开了个好头。
当然现在回顾起来,她又觉得《赞珠》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她说,“我觉得导演是一个需要阅历的职业,当时的技法还是稚嫩,缺乏对人物内心的理解,这个也跟片子中的人物与我现在的年龄差距太大有关,所以人物情感还不够细腻,太表面了”。
在《赞珠》获得的众多奖项中,首都大学生微电影节(十五分钟以上组)最佳编剧奖是吴海伊最看重的。据她介绍,《赞珠》的故事就源于她的爷爷奶奶。吴海伊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爷爷奶奶对她甚是疼爱。
吴海伊说:“如今,老年人是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一般老人都会得到照顾,但很少有人去关注老年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情感生活。这也是我拍这个故事的意义。”
遗憾的是,吴海伊的爷爷奶奶都相继离开了,尤其是爷爷去世的时候正赶上吴海伊还在忙着片子的混录,没来得及在老人临终前放一遍,所以刻意在片尾打了两行字:“谨以此片,献给我在天堂相守的爷爷奶奶。”
目前,吴海伊又在筹备自己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暂定的片名叫《赛道》,现在已经通过了开题,进入到了剧本修改和前期筹备工作。据介绍,这算是一部青春片,吴海伊说,“想拍这个题材还是因为跟我自身经历有相似之处,我也经历过青春叛逆期。”
每个人都会经历“兵荒马乱”的叛逆期,也会经历人生的低谷,能够走出迷茫和困顿而成功“逆袭”,需要的是自身的力量。
实习生 张帅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