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晨宝马新大东工厂正式揭幕。这座总投资76亿元人民币、拥有完整的生产工艺、尖端生产设备和创新生产技术的工厂,不仅是德国“工业4.0”科技和“中国制造2025”的一次结合,更是宝马集团在华本土化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揭幕仪式上,在德国接受多年培训的中国员工以德语朗诵的《欢乐颂》和来自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用东北口音吟读的《沁园春·雪》相映成趣。这一中一德的语言转换看似简单,但背后代表的,却是宝马在华“本土化战略”更深层次的推进。
在宝马看来,“本土化”不仅意味着产品与技术的引入,还包含人才输送和培训、企业文化构建等方面。特别是对于以长期扎根中国为目标、面向中国市场的华晨宝马来说,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实施更是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本土化人才的支撑。如何挖掘本土人才资源潜力,激活本土人才的“一池春水”,成为了华晨宝马在华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在接受采访时,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上官楠林表示:“高素质的员工团队和先进的设备与工艺流程一样,是新大东工厂的骄傲。”据他介绍,在新大东工厂建设期间,华晨宝马不仅派出8名资深员工到德国宝马丁格芬工厂进行长达3年的全面学习,投入全新BMW 5系Li项目,还分批次派出了100名生产一线员工前往该工厂接受操作技能培训。同时,来自德国与南非工厂的技术专家也为新大东工厂的设备调试与试运行给予了实地指导。
在上官楠林看来,新大东工厂的这支技术和经验过硬、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的建成,正是依赖于华晨宝马极具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华晨宝马就把人才作为一切战略方向的核心。不管有多少销售战略、产品战略,最后都要通过人才来实施。”上官楠林直言,“这是我们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际上,作为最早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开展人才培训的高端汽车厂商,宝马在2006年就启动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项目,也就是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BMW Education of Service Technology Program,简称BEST项目),专注为宝马经销商的售后部门培养人才。10年来,该项目在全国13个省的14个城市中展开,同15所职业培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了超过6000名毕业生。
同时,为了应对中国在高级蓝领领域里人才短缺的现象,自2012年起,华晨宝马开展了全新职业教育项目,为宝马沈阳工厂生产部门培养技术员工。该项目基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采取以企业为主、产教结合的方式。在接受了第一年的基础理论培训后,学员第二年便有一半时间到华晨宝马沈北培训中心进行充足的实践操作,第三年则采取师傅带学徒的方式,由生产线上经验丰富的员工一对一进行指导,在实际生产环境下进行学习。
据悉,该项目已经吸引124名毕业生加入到华晨宝马当中。上官楠林透露,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学员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生产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大大缩短了毕业后融入企业的时间。同时,从表现来看,无论是实践能力还是追求卓越的精神,该项目的毕业生都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去年,一位学员就作为全新职业教育项目的代表,应邀到德国慕尼黑总部参加了宝马集团成立百年的盛大庆典。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变“输血”为“造血”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方式,激活了华晨宝马在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为整个汽车产业和本地人才环境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范本”。上官楠林表示,未来,华晨宝马会在推动职业教育项目稳定发展的同时,继续与政府一道携手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的辐射面遍及社会,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两个战略目标提供支持。
程鸿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