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从事冷鲜食品销售30年的潮记(香港)食品有限公司,每天都要通过文锦渡海关向香港供应家禽畜类食品。1997年前后为了过关免不了排长队,但时至今日,通过提前申报就可以随报随出,节约了大量时间。
据统计,香港市场供应量85%以上的蔬菜、活畜禽等食品物资都是经文锦渡口岸供港。仅2016年,文锦渡海关就验放了供港鲜活产品221.9万吨,同比增加3.2%,总值54亿美元,同比增长9.5%,有效保障了香港的民生需要。
文锦渡海关一直以来都把供港鲜活产品的通关服务作为重点工作,集中申报、专用查验台、专人专岗等措施有效提高了供港鲜活产品通关速度。目前文锦渡口岸已实现供港鲜活产品新鲜抵港“零滞关”。
文锦渡海关物流监控二科负责人告诉笔说,供港鲜活车辆通过海关自动核放系统5秒就可以快速通过,真正实现了高效快速通关。
从鲜活的蔬菜鸡鸭到全球各色奇异水果再到品种新颖的电子产品,香港回归20年来,深港贸易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产品向高端机电产品、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
自香港回归以来,虽然历经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双重冲击,深港贸易占深圳整体外贸进出口比重仍不断提升,从1997年的18.8%达到2013年34.2%的历史高位。
这一数字的变化也得益于内地制造业发展迅猛、企业经营自主增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等因素。深圳对香港一般贸易进出口呈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4.5%,占深港贸易比重由1997年的21.1%提升至2016年的28%。
另一方面,港商建立的“前店后厂”加工贸易模式日渐萎缩,“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模式的主导地位弱化,外资包括不少港资企业也将其产能继续内迁,所占比重逐渐回落,2016年已降至55.9%,与香港回归当年基本持平。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以年均44.3%的迅猛增长速度,成为深港贸易的又一重要推动力量,所占比重持续提升,由回归当年的不足1%增至2016年的4成以上。
深港贸易结构变化也反映出两地经贸发展新时代的来临。深圳从单纯的学习者逐渐成为赶超者、合作者,两地互补、互惠共利、经贸融合正在形成。20年以来,深圳陆续增设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大铲湾口岸三个新口岸,其中,深圳湾口岸是国内首次采用深港联合“一地两检”查验模式的口岸,也成为香港与深圳以及内地其他地区加强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个新起点,体现了深港合作的新活力。
深圳是港商传统产业加工生产的重要基地。回归以来,深圳对香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速已明显低于同期对港整体出口平均水平,占对港出口总值比重由回归当年的28.5%降至2016年的5.4%。
与此同时,深圳电子制造业发展迅速,推动对港机电产品出口以年均近2成的速度快速增长,占比由回归当年的35.8%增至2016年的84.9%,在对港出口主要商品中占据主导地位。
为积极应对、服务地方经济结构新变化,回归以来,深圳海关全力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满足“深圳速度”的外贸需求。2002年起,海关在粤港公路口岸实施自动核放系统,实现车辆在公路口岸卡口的自动识别和自动验放,将正常车辆在口岸通关时间由原来的2分多钟缩短为5秒内。
2007年启动跨境快速通关业务,实现粤港公路口岸与主管地的无缝衔接;2012年起开展香港海关“多模式联运转运货物便利计划”与内地海关“跨境快速通关”衔接计划,实现了从香港启运地,经两地公路口岸,来往内地指运地的全程快速通关。与普通转关模式相比,进口通关效率内地段提升26分钟以上。2014年以来,完成粤港公路口岸通关模式由地方版向全国版的转化。
目前深圳海关正在粤港公路口岸逐步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陆续将粤港公路口岸货物通关申报范围拓展至全省、泛珠四省以及全国。
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深圳罗湖口岸,香港回归20年来通关人数也大为增长,从1997年的15万人次上升到23万人次,历史最高峰达到39.8万人次。2007年8月,福田口岸开通,日均通关人数很快达到18万人次。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深圳海关在旅检方面改革进一步加速。1999年,开发出旅客通关管理系统并正式投入试运,通过系统来处理旅客数据,加快正常旅客通关。2000年,引入风险管理理念,使旅检工作实现了从人工挑查到风险布控、从手工作业到电脑管理的转变。
随后旅检口岸启用了人身探测器、“金属探测门”等先进仪器,在强化监管的同时进一步便利了守法旅客。2008年,实施入境旅客行李物品100%机检,在护照入境现场开设“深港走读学童通道”,在严密监管的同时提供更加便捷的通关服务。
深圳海关既是深港经贸高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深港两地密切融合的参与者。全国唯一开通陆路口岸货运、旅检24小时通关,全国率先实行公路口岸通道自动核放,实现粤港跨境快速通关,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将粤港口岸的便捷快速高效拓展至广东全省、泛珠四省以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