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早入驻深圳前海青年梦工厂的港籍创业青年,陈升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既搭上了从传统社会向互联网转型的时代快车,又捕捉到了前海,这块深港合作新高地的发展机遇。
从小在香港长大,但儿时,陈升对一河之隔的深圳并没有特别的关注。祖籍在汕头,每年清明前后,陈升都会随家人回去祭祖。从罗湖口岸过关,再乘大巴前往汕头,在陈升的心目中,上个世纪90年代的深圳,只是一个带着经济特区头衔的小城而已,与他生活的香港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他最开心的也不过是那一年学校里的假期特别多,上半年放英联邦的假,下半年是中国内地的。
陈升说,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下子让他感受到国家的进步和崛起。
高中时代,他曾和同学一起做过服装代购的生意,周五飞到日本淘货,周日回到香港,拍照上网,然后在地铁站交易,因为这,他有了第一本护照。这单生意,还让他对服装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不错的美术基础,高中毕业后,他考入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梦想着能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创立自己的时装品牌。
到英国的第一年,有一次,在双层巴士上,一名当地黑人盯着他不停咒骂,他才意识到,就算英语说得再地道,他还是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
在学校里,陈升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非才既财”,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创立自己的时尚品牌谈何容易。毕业后,陈升回到香港,进入一家金融企业。由于普通话说得好,他结识了几位从内地到香港工作的朋友,2012年,几个人合伙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大学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优化简历和背景提升”服务。
因为生意,陈升开始频繁过境深圳,那两年,席卷内地的互联网大潮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香港是没有电子支付的,App应用也停留在资讯层面。在内地,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覆盖了方方面面,扫扫二维码,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在线上完成。”
在互联网大潮的催动下,陈升他们开始调整创业方向。“传统的人力资源业务其实也受人力成本的制约,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数据运算可以节省不少成本”,2013年,其公司在深圳设立办事处,招兵买马开始向互联网转型。
在香港青年协会的推荐下,2015年,陈升成为第一批进驻前海梦工厂的香港创业团队,他注册成立学学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方向是解决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以及进口零食电商平台。运营6个月,项目实现直连国际212个大型供应商,货品种类超过15万种,单月最高交易总额超过3450万美元。 创业不到1年,学学科技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
让陈升自豪的是,最初决定到内地发展,公司合伙人认为,互联网创业就应该到北京中关村去。陈升觉得,如果去中关村,他只是创业大街上千千万万个创业者中最普通的那个,而那时的前海,还是一块处女地,机会无疑更多,“现在看,那时的坚持是正确的”。
陈升入驻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是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联和香港青年协会共同为深港青年打造的创业基地。由于对两地的情况都熟悉,受香港青年协会的邀请,陈升担任了香港青年专业联盟前海众创空间的运营总监,为香港青年到前海创业提供导航服务。一年时间,众创空间就吸引了26个香港创业团队入驻。对这份“兼职”,陈升乐在其中,他觉得,帮助别人创业也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互相成长的过程。
创业在前海,陈升待在深圳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多,娶了一位重庆籍的太太,在深圳买了房子,陈升觉得,虽然香港的公共服务相对完善,但深圳的生活空间更大。
大的不仅是房子和广场,对香港青年来说,深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陈升说,其实香港有很多很努力的年轻人,但在香港想要创新创业,就像城市“旧改”一样,首先要挑战、颠覆一个已经十分成熟的体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钉子户”。而内地则像是一张白纸,充满想象,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边发展边完善,在陈升看来,这颇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
另一个让陈升觉得不同的是,香港更注重专业背景,像他这样设计出身的人很难跨越到科技界。但在深圳不一样,技术已经变成基础设施,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这给跨界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经常参加深港两地青年组织和政府的活动,陈升也关注深港合作的话题,在他看来,双方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香港,由于资讯发达,很多年轻人都自以为很了解内地、了解深圳,但实际上也许根本没来过内地。对深圳来说,政府更习惯于和香港政界打交道,忽视了企业、民众和社团的影响力。
高中时,陈升选读的是文科,系统学习了很多历史的知识,他认为这对自己在深圳的创业生活帮助极大,因为国家崛起的很多征兆都能在历史书中找到,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当下的中国,正在演绎自己版本的崛起故事。“其实我希望自己能给香港青年做一个榜样,让更多香港青年到这里来创业、发展”。
不久前,在团深圳市委和深圳市网信办等机构主办的首届深圳10大好青年评选中,陈升荣获“锐意创新”好青年的荣誉称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武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