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23年,培养出“亚洲车王”黄金宝、更让自行车项目成为香港精神的代表——

破风者沈金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03日   05 版)

    沈金康(左二)和香港自行车运动员。CFP供图

    1994年,广岛亚运会前6个月,时任中国自行车国家队主帅的沈金康,受当时的国家体委公派,赴港“协助中国香港自行车队在广岛亚运会拿到前6名。”但沈金康的忙“一下子就帮了20多年”,不仅培养出香港年轻人的榜样“亚洲车王”黄金宝、“香港女车神”李慧诗等运动员,更让香港自行车从一个弱小的项目变为香港精神的代表。

    赴港前,沈金康是带领中国自行车队在亚运会上从金牌零的突破到几乎“包揽”的功勋教练,让中国自行车队在短短8年时间里成了当之无愧的亚洲霸主,但在飞机落地时,他把自己的身份定义为“临时性的科学教练”,他本以为“香港的训练条件会很好”。

    “没有办公室、没有训练场、没有自行车、连运动员集合的地方都没有……”沈金康一连用了好几个“没有”,也难以说清当时一穷二白的状况。运动员只有6个,“要按原来标准,基本是看不上眼的运动员。”最小的黄金宝21岁,最大的已经30多岁,都在读书或工作,没人能保证系统训练,早上五六点或深夜,成了集中训练的时间。

    1994年,即便在香港,手机也是奢侈品,BB机广告虽遍及大街小巷,但“练自行车的队员通常也买不起。”沈金康几乎无法随时联系队员,当时借住在一名协会委员家中的他,只能用传真预定一辆金杯车,早晨4点半送他前往位于沙田的一家便利店门口等队员集合,“有时来两个、有时来三个。”时间一到,队员啃着面包,买两瓶水往水瓶里一灌,就骑着各自买的车往深圳方向骑行训练了。

    队员对自行车的热情感动了沈金康,但他意识到这种训练必须彻底改变,“我希望他们请假,去内地训练。”同时,他在报纸上登广告:“只要年龄在15岁~30岁的香港公民,热爱自行车运动,能全天训练,就可以成为中国香港队的一员。”结果,能跟沈金康系统训练的只有已经发胖的黄金宝,“只有一匹马,就一定要变成骏马。”

    黄金宝有成为“骏马”的潜质,17岁出道便勇夺亚洲青少年锦标赛冠军,但缺乏系统训练让他此后成绩平平,索性停止训练去当了一名电器推销员。沈金康决定带他到云南训练,既锻炼耐力和血液的携氧能力,也能远离城市喧嚣,“他每天在山里骑几个小时,前后都没人。”

    这段训练后来被视为卓有成效,因短短数月,黄金宝就在广岛亚运会上取得第四名。一出机场,沈金康被等候的媒体及群众的横幅震住,习惯“冠军思维”的他没想到此时此刻,“第四名是个好成绩”。

    黄金宝的大幅照片出现在各大香港媒体上,令人瞩目的还有他的目标“在下届亚运会上拿金牌。”

    “当时的情况,他可以说走就走。”对黄金宝的“豪言”,沈金康有些犹豫,“拿冠军必须要最好的体力和爆发力,对心血管系统有很高要求,他很快22岁,必须在两年内调整完毕,这就要求他每次训练要骑一两百公里,加起来几乎每年绕地球一圈,他怎能完成4年15万公里?”结果,黄金宝成了不少香港人熟知“刮八号风球还在独自训练”的榜样,1998年,也因他的坚持,他拿到了“注定了香港单车能朝着现在的方向发展”的亚运会金牌。

    “这让大家重新认识香港的年轻人,认识香港单车运动发展不是靠偶然因素,而是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的。”沈金康感受到这枚金牌对香港社会的重量。这一年,一直靠爱好者和委员资助“骑百家车、吃百家饭”的黄金宝有了第一辆协会购买的自行车,而前来报名的年轻人“最多时有800多人。”黄金宝此后在亚洲的各大环赛上所向披靡,成就了沈金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遐想。

    广东全运会拿到冠军后,黄金宝提着15万港币放到沈金康办公桌上,“他从银行存款里取出来,打算把奖金分给其他5名上场的队员。”所得奖金上场者皆有份,这已经成为香港队员间的一个“惯例”。更难得的是,“尽可能让不同队员都有奖拿,我们可以放弃一枚金牌,也要让更多年轻选手去拿到一枚铜牌,这样愿意练自行车的人才会更多更持续。”这种“策略”让香港队把夺牌当作家常便饭,可沈金康却说不出具体的数量,“我并不喜欢算奖牌。”他像一名破风手一样,更喜欢和风较量,为冲刺手保驾护航,这场关于凝聚力的阵风过后,沈金康发现,当他再告诉队员“你要为香港争光”时,不会有人再回答“为什么?”

    在港23年,沈金康把包括训练场地、比赛、人才等大量内地资源引入中国香港队,现在队内的不少教练、按摩师及科研人员都来自内地,“我当初带去的就是内地对香港的支持。”沈金康表示,队员全年大半时间都在内地比赛和训练,因此普通话都不错,“我们没有单车馆已经拿到奥运奖牌,看上去我孤独地在香港训练,实际上是国家在支撑。”他以云南省呈贡训练基地为例,这个被队员笑称作“监狱”的高原训练基地,也许内地记者并不熟悉,“但香港体育记者无人不晓。”

    “您觉得是否还需要硬件上的投入?”最近,有香港记者问沈金康,年过六旬的他连连摆手,他用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已经有个投资十几亿建的单车馆,还有小轮车场,香港地很贵,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现在就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场馆,把香港自行车做得更好。”至于最骄傲的荣誉,他并没有提及铜紫荆星章和9次香港最佳教练等顶级荣誉,反而想起伦敦奥运会香港队夺得奖牌后,沙田一家金店员工集体凑钱为他定制的一份纪念品,“比A4纸小些,刻着一辆单车,上面写着‘香港的精神,中国的骄傲’。”

    本报北京7月2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03日 05 版)

谁来给中国足球开一张“超速”罚单?
惠若琪成立公益基金助力女排事业
CBA有望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破风者沈金康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