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教坛漫笔

一些地方语文课堂教学在做无用功

赵成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03日   10 版)

    视觉中国供图

    关于语文教育的问题,我已经说过不少话,但总觉得还有许多东西要说。这恐怕和我不断受到这方面“刺激”有关。最近的一次刺激,是我昔日学生搞聚会,邀我参加。面对满天下的“桃李”们,一问他(她)对老师的印象,除了为人和蔼可亲、上课风趣生动外,再就是支支吾吾,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教书教书,却教不出东西来,你说荣光还是悲哀?故此,作为一名耕耘教坛数十载的老语文教师,常常不是一种自豪感成就感,而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无独有偶,我有次坐飞机,旁边有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在低头专心看一本少儿文学类的书,年龄不大。我问他念几年级?他说刚上初中;我问他喜欢上什么课?他说数学;我问他最不喜欢上什么课?他很干脆地说语文!我有点惊讶,问:那你怎么还看语文课外书?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喜欢看语文方面书,但就是不喜欢老师上课:里嗦,还无休止地给我们布置作业,经常出卷考我们。

    我一阵汗颜。我有没有这位学生老师的影子呢?当然难免。因为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状态,似乎还没有任何人摆脱课堂教学的环境。一些老师是着力课堂教学,围绕一篇课文分析来分析去;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还不知所云,如坠云雾之中。甚至有些老师无限发挥,胡猜乱扯,能够将一篇充满人性的优美散文,活生生打造成为一篇毫无人情味的战斗“檄文”。《荷塘月色》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臆想是作者对现实社会强烈的不满;“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硬说是作者表达对白色恐怖无声的反抗。如此课堂,不一而足。

    由此衍生出的语文作业、语文考试也多叫人倒胃口。眼花缭乱、五花八门是小,还常常出现奇葩题——偏、怪、难是共性,往往连老师都无从下手。有的选文作者不得不出来发声:“胡扯!我的本意怎么会是这样?”

    这到底怎么了?语文是最大众化的文化载体,从结绳记事起,我们的老祖先就不断创造语文,创造文化,也创造了历史:不仅诞生出像孔子这样的世界级大教育家,还诞生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样的世界级大文学家;前有诸子散文,后有唐宋八大家,锦绣辉煌,彪炳史册。值得一提的是,铸就这些伟大的时候,都是教育非常不发达的年代。而如今,我们不论教育环境还是教育条件,都与历史不可同日而语。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很多老师都能够熟练地借助声光电来进行教学。然而,这一切都没能改变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局面。根源究竟何在?

    我的看法是有的,不过却非常迟疑要不要把它表达出来,因为它太具有颠覆性。我以为,一切症结在于课堂教学,一些地方的课堂教学大都就是无用教学。道理十分简单,语文那么大,课堂那么小,以小博大,你能有多少胜算?多少年来,无数专家、无数名师围绕着课堂研究来研究去,现状改变了吗?没有!“高效课堂”是糊弄人的;有些竞赛课堂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是在作秀。其实语文学习就如登山,人人心向往之,但要想登上山顶就不是那么容易;这不单纯是体力的问题,还有智力的因素;尽管“无限风光在险峰”,但只要能够登上半山腰,粗略欣赏一下也未尝不可。可我们的语文老师傻就傻在非要逼迫每一个学生登上险峰,而且是按照同一路径同一方式,这当然没有好结果。

    那么,语文教学究竟有没有出路了?当然有,“工夫在诗外”就是最好的回答!我以为语文学习主要靠的是广泛阅读和不断实践,教师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说教师确实有一定作用的话,那么就是“导引”,如演戏之导演,航海之舵手。因此说,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不在“教”上,而在“导”上。我们的评价机制当然也应该随之变化。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能追求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好“教”师,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普惠后生的优秀“导”师!如果这个理念普遍得以接受并得到有效践行的话,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

    (作者为安徽无为县襄安中学教师)

赵成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03日 10 版)

城市老教师应聘乡校为何难
留住乡村教师 留住“麻雀学校”的根
农村学校无奈卷入中考生源大战
一些地方语文课堂教学在做无用功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