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卢沟桥奋起抵抗,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荫,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二战反思报道中绕不过去的篇章。
今天,在宛平城,岁月亦归复平静。人们在这里跳舞、唱歌,人们在这里追忆似水年华。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卢沟桥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不过,它必然会少几分沧桑,多几分天真;少几分质朴,多几分雕饰。战争侮辱和损害了卢沟桥,战争也成就了卢沟桥。
80年前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佟麟阁将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殉国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无数普通人被迫生离死别、颠沛流离。民族危亡关头,年轻人或拿起枪杆子保家卫国,投身抗战大业;或历经南行和西迁,为中华文化保留一缕命脉。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抗日战争让中华民族承受了长达14年的痛苦,也推动中国变成了拥有国家意识的现代国家。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句铿锵有力的口号至今依然震撼人心。中国历史上不乏战乱,甚至亦有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但是少有一场大战的格局能够与抗日战争等量齐观。抗战重构了中国人的家国意识,中国也从世界格局的观望者和被动参与者,变成了新型国际秩序的主张者和建构者。
以“历史三峡”的视角看,抗战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仍在持续。抗战是历史上民族意识高涨的节点,也是现实中地缘政治关系的原点。抗战史还远远没到翻篇的时刻。回避对侵略战争的反省和检讨,既是遗忘过往,也是羞辱当下。
然而,不管历史的诠释和现实的遭际如何演变,80年前打响在永定河边的第一枪,切切实实地改变了宛平城下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在那年的7月7日,有多少引车卖浆者断了生计,有多少母亲怀抱里的婴儿在枪炮声里啼哭,当时的百姓如何挨过枪林弹雨下的日与夜。当然,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年代,我们也不应该回到那个年代,我们需要的是铭记而不是重历。
生活不在别处,而在当下。享受和平和安定是最基本的人权,挑起战争永远都是不可饶恕的愚蠢错误。
卢沟桥和宛平城本该是这个样子:小学生踩着有几百年历史的石板路上学,大爷大妈乐呵呵地跳起了广场舞,共享单车沟通着传统与现代,一晃而过的街市令人目不暇接。
也许每个人对抗战“知识点”掌握得不尽相同,不是谁都能对着战事的纪念碑说出个子丑寅卯。一年又一年的过往,终究难敌琐碎的日常。可是,国人维护和平的决心却是不容置疑的。谁都不希望战事重演,谁也不惧怕外人强加的入侵,这就是一个民族最坚定和最统一的意志。
今天的和平生活离不开祖辈的巨大牺牲,未来的安定团结又取决于今天对维护和平的努力。
卢沟桥是中国抗战的精神图腾,卢沟桥上大大小小的石狮子,见证中华民族从颠沛流离走向繁荣复兴。卢沟桥连接起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宛平城和许许多多历经战争创伤的地方,依然容纳着普通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因为我们对未来葆有美好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