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7月2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24日   13 版)
107 韦成刚
108 尤良英
109 方敬
110 方光玉
111 卢闯
112 田华
113 冯西见
114 尼玛次仁
115 吕海英
116 刘源
117 刘长城
118 刘凤英

    107 韦成刚

    韦成刚,男,苗族,1973年6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紫云县供电局松山供电所营业班副班长。

    韦成刚少时家贫,父母是残疾人。他从小吃百家饭,长大后不忘感恩回报家乡人,修桥便民、绿化河岸,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以实际行动投身家乡新农村建设。

    早年间,韦成刚率先在村里尝试应用科技知识搞立体种养殖,发展杂交油菜、烤烟、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摸索推广稻田养鱼和“二元杂交”母猪养殖,当年经济收入就达10余万元,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后,他积极为乡亲们传授养殖技术和种植早熟蔬菜的经验,讲解现代“立体农业”的概念和模式,让乡亲们逐步掌握科技致富的“金钥匙”。

    韦成刚所在的同心村有一条河叫打边河,由于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倾倒,造成河道淤积、水质恶化。从2014年开始,韦成刚利用空闲时间投工投劳,同时还育植2000多棵柳树苗,移植到10余公里的打边河两岸,绿化沿岸。2015年,韦成刚拿出全部积蓄6万多元,在众多爱心人士、电力职工捐款资助下,为村里修建了一座桥,解决了村民出行不便的难题,实现全村三四代人修建桥梁的心愿。

    韦成刚管理的用户有1300多户,哪家几口人,有哪些家用电器,每月大概用多少电,他都一清二楚。各村寨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少。帮助老人孩子,成了韦成刚的一份责任。同心村打边组一位89岁的空巢老人,一到冬天,双脚生寒,韦成刚为老人送去保暖鞋和棉衣。摆羊村翁仲组一位80岁老人无儿无女,孤苦伶仃,韦成刚每月对老人的室内线路、灯具、开关、插座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老人亮堂用电,隔三差五还给老人带去一些蛋糕、糖果。韦成刚还资助着村里的3个留守儿童,为他们购买书包、笔、本子等学习用品,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韦成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08 尤良英

    尤良英,女,汉族,1970年4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11连职工。

    2005年,皮山县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因受雇采棉与尤良英相识。此后,尤良英不仅手把手教会他种植棉花、红枣,还先后借给他20余万元渡过难关,发展果品种植,17次横穿沙漠去现场指导修剪、疏密、扩冠、环割等技术环节,引导他和村里乡亲们走上勤劳致富之路,“帮助一个人、带动一批人、致富一群人”,谱写了一曲助人为乐、民族团结之歌。

    2006年1月,因为妻子重病急需用钱,四处借钱无果的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抱着一线希望,给尤良英打电话,向她借1万元。家里年收入也才3万,最重要的是,当时对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了解不多,尤良英有些犹豫,但想到这钱能救命,还是答应下来,并约定3个月后还款。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靠低保养活着老人和几个孩子,妻子生病欠下3万多元债务,家里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没有。见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家如此贫穷,尤良英被震惊了,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帮助他们一家脱贫致富。2006年4月开始,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带着妻子孩子住到了尤良英家里,为尤良英家干农活儿,学习种植棉花、红枣。在尤良英的帮助下,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养成科学的种植观念,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他种了12亩红枣、7亩核桃,还有葡萄、棉花等作物,盖了3间新房,添置了冰箱等家用电器。

    受尤良英无私助人、民族互助精神的影响,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也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理念,无偿传授给身边的乡亲,帮助村民一同富裕;2015年7月皮山县发生地震,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把房子无偿提供给4个汉族朋友住,谱写了民族团结互助的新篇章。

    尤良英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09 方敬

    方敬,男,汉族,1931年1月生,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1991年,方敬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只身回到家乡苏北的一个小渔村助学扶困、教化乡邻。他倾尽200余万元积蓄成立“景清奖学金”,资助260名寒门学子步入高等院校。26年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方敬老人成为一位远近闻名、倍受尊崇的“新乡贤”。

    1948年,方敬考入上海华东模范中学,因为家中贫困,他吃不起午饭,每天中午靠喝水充饥。一天,班主任胡景清老师发现这一情况,便拉着方敬一起吃饭。从此,胡老师把每顿午餐都分出一半给方敬,直到他读完高中。方敬深受老师影响,立志也要做胡景清老师这样的人。

    方敬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期间,每年都回到家乡任庄村,用自己有限的工资资助当地贫困学子。退休后,方敬归返乡里,发挥余热,致力于用教育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设立以自己恩师名字命名的“景清奖学金”,先后资助26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高等院校学习。2011年,方敬罹患癌症,家人把他接回上海治疗,劝他留在上海休养。但是他总是惦记着家乡的学生,身体稍有恢复,就回到他的“景清书苑”和孩子们在一起。方敬回到家乡的这26年,原来连高中生都很少见的小渔村先后走出140余位大学生。方敬的谆谆教导,让人们改变“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观念。与此同时,他还免费为乡村教师、学生等开设书法培训班,致力打造文化小镇、艺术小镇,镇里先后走出全国书协会员12名。他言传身教,倡导移风易俗,引领乡风文明,宋庄镇成为有名的省级文明镇。方敬的事迹和精神像火种在赣榆区蔓延,党员干部以方敬为榜样,纷纷学方敬、敬乡贤、作表率,尊师重教在当地蔚然成风。

    方敬荣登“中国好人榜”。

    110 方光玉

    方光玉,男,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榆林鹤翼航天航空科技创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4年来,方光玉秉承“让财富成为爱的力量”理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致力于助学兴教等公益事业,从扶危济困到扶志立德,践行着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24年来,方光玉先后设立多个基金,累计捐款捐物达6960多万元。多次捐款为家乡通电、修路,资助贫困生、慰问离休干部和农村特困户1930名。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带领家乡500多名农民外出学习,帮助他们掌握谋生技能,使乡亲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2000年至2008年,他先后出资1720万元,全额资助296名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从来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些受助大学生的姓名,还定期通过网络、面对面等交流方式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长。

    方光玉认为,扶志立德胜过扶危济困,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育人体系十分重要。2009年,方光玉在榆林市第十中学设立一项600万元冠名基金工程,帮助该中学建起网络电教室、图书馆。2013年3月,他又出资设立两个“1000万元”工程:“1000万元青少年品德教育”工程、“1000万元公民道德建设基金”工程,每年拿出100万元,对美德少年、美德教师、美德家长、文明市民、诚信商户、优秀志愿者、最美医生、好公婆、好儿媳、十星级文明户等各类榆林好人进行奖励。截至2016年底,已评选奖励市县道德模范、榆林好人、品德模范教师、品德模范学生和品德模范家长2960名。在方光玉的带动下,身边有好人,处处有温情,已成为塞上榆林一道亮丽的风景。

    方光玉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1 卢闯

    卢闯,男,满族,1984年5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盘锦市广田热电集团人力资源部职工。

    卢闯作为盘锦市网络文明志愿者联盟负责人,在互联网上,他与3.2万名志愿者共同传播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互联网下,他们一起爱心助学、敬老助残,将爱心的接力棒在辽沈大地上传递,谱写线上线下的爱心故事。

    2003年,刚上大学的卢闯就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看到部分同学将大把时间浪费在电脑屏幕前,卢闯开始在学校发表公开演讲,劝说同学戒除网瘾。在他的感召下,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到一起,成立沈阳工程学院志愿者服务队。后来,服务队扩大到校外,周边3所高校的同学们也加入志愿者队伍,发展为“沈北大学城四校志愿者联盟”,卢闯担任负责人。在拯救“网瘾”少年的过程中,卢闯到各个QQ群、论坛、聊天室发起公益活动。2008年,他逐渐联络到愿意开展公益活动的QQ群83个,成立盘锦网络文明志愿者联盟。至今,卢闯已经帮助近200名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摆脱网瘾。

    在开展志愿服务中,卢闯和他的团队设计“共筑七彩梦”关爱留守儿童、“捞人行动”拯救网瘾青少年、“暖巢计划”关爱空巢老人等多个爱心活动,让广大志愿者既能在线上有“精神感受”,又能在线下找到具体“行动支点”。多年的坚持,这些活动已经成为盘锦市志愿服务的标杆。卢闯和志愿者们组织的“志愿者网络日记”“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微博”“微信分享活动”“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网络正能量传播活动,得到广大市民交口称赞。14年来,卢闯先后个人资助贫困留守儿童26名、贫困大学生12名,与49名空巢老人常年结对子,累计志愿服务8970余小时,组织和参与网上网下公益活动7800余次。

    卢闯荣获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2 田华

    田华,女,汉族,1928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原团长。

    田华1940年入伍,1990年离休,塑造《白毛女》中喜儿、《党的女儿》中李玉梅等家喻户晓的银幕经典形象。她始终把“演党的女儿,做党的女儿”作为最高追求,离休后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关心扶助下一代成长成才,以实际行动诠释一名文艺老兵的人民立场和赤子情怀。

    她不忘初心,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信念在演出舞台发挥余热。离休后,田华仍心系舞台,每逢党、国家和军队重大纪念活动,以及行业活动、赈灾义演,她总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参加上百次大型演出和慰问任务。200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复兴之路》文艺晚会排练时,她突犯急性骨膜炎,靠吃止疼片坚持。2011年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的旗帜》文艺晚会,左手骨折的她打着夹板排演节目。2015年,她强忍小儿子刚刚离世的悲痛,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作为抗战老兵代表接受检阅。

    她不忘使命,以“还艺于人民”的高尚艺德坚持到基层为民为兵服务。作为有着70多年党龄的文艺老兵,田华多次跟随“老艺术家委员会”深入油田、院校等单位慰问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她多次参加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把优秀精神作品奉献给人民,把党的关怀传递给群众。她跟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老少边穷地区,走进厂矿部队科研一线,义务慰问演出。

    她不忘党恩,以“永远做党的好女儿”的赤子情怀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田华始终坚守不接广告的原则,拒绝铜臭之气染身。她献身公益事业,长期担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形象大使、中国榜样公益爱心大使等,积极为老区孩子捐资助学,多次到太行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给孩子们送去书本、文具。她创办田华艺术学校致力培养艺术新人,每年新生入学都亲自上一堂德育课,教育学生们学艺先学做人。

    田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获第十九届金鸡百花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113 冯西见

    冯西见,男,汉族,1967年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西建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冯西见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投入3000余万元帮贫助困支持公益事业。他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物质助困、精神扶贫中实现人生价值。

    冯西见曾无偿为家乡修建出山“致富公路”6.8公里,资助多名山区贫困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并负担他们直至大学毕业的一切费用。从2012年起,西建集团每年为金台区宏文路社区近500户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60万元。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使企业和金台区硖石镇刘家底村、千阳县观明村结成精准扶贫对子,为党分忧,为群众解难。

    2016年3月26日,岐山县青年侯天祥因营救落水少年英勇牺牲后,冯西见第一时间为侯天祥家属送去慰问金,并承诺资助其两个年幼的孩子上学,直至大学毕业。他还以“好心人”的名义捐给眉县常兴镇王登科15万元善款,助其完成心脏移植手术,挽救了生命。

    冯西见对老年公益事业热情投入。2015年,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纯公益、全免费的西建康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使用。中心按照国家一级示范标准建设,已接待老年人3.5万余人次,举办公益活动300余场次。

    2011年3月,冯西见等人牵头成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6年来,促进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连续举办四届道德大讲堂,投入近300万元,开办小讲堂400多场,免费发放各类书籍、光盘20万册。2013年,西建集团分别与宝鸡电视台、眉县电视台合作,开办了《道德讲堂》栏目及《道行天下》公益频道。2016年2月,由西建集团下属的陕西长乐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宝鸡电视台合作创办的“文明频道”正式开播,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搭起宣传平台。

    冯西见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14 尼玛次仁

    尼玛次仁,男,藏族,1978年10月生,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诺倍儿童福利院院长。

    尼玛次仁是一个平凡的西藏人,在他的身上,洋溢着温暖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他的仁爱。他始终不忘自己踏踏实实做慈善的初心,坚持发展福利院事业,努力推动孤儿救助工作,竭尽全力为孩子们付出。

    尼玛次仁出生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9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18岁时父亲也去世了。由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对孤儿的处境有深刻的体会,深知他们需要更多的同情和关爱。1997年,19岁的尼玛次仁进入布达拉宫管理处,从事文物登记和布达拉宫讲解的工作。之后他辞掉稳定的工作,下海经商,为日后的慈善事业打下经济基础。从2007年开始,他骑着摩托车到很多偏僻的地方,寻找需要帮助的孤儿。山路崎岖,摔倒后他继续前行,在这样的艰难行程中,他陆续收养了13名来自仁布县、江孜县、日喀则市等地的孤儿。2008年,经日喀则市民政局批准,尼玛次仁成立了日喀则市诺倍儿童福利院。

    日喀则市诺倍儿童福利院建成后,尼玛次仁始终不忘自己踏踏实实做慈善的初心,坚持发展福利院事业,大力推动孤儿救助工作。如今,在诺倍儿童福利院生活着来自不同地方的27名孤儿,他们都是尼玛次仁亲自打听后,一个一个接到诺倍儿童福利院的。这些孩子得到了尼玛次仁和福利院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和教导,被送进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尼玛次仁特别注重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他让这些孩子们懂得,除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外,要始终怀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关爱他人的心。他用他的爱心点亮孩子们的梦想,用他的行动引领孩子们的未来,用他的肩膀撑起孩子们的天空。

    2013年11月底,尼玛次仁参加了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发展促进会第三届少数民族志愿者防艾滋病宣教培训。之后,尼玛次仁以志愿者名义在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那曲地区的学校、单位、基层进行了400余次防艾宣讲活动,成为西藏地区宣传防治艾滋病的先锋,得到了有关卫生机构的认可,也赢得了群众好评。

    尼玛次仁荣获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最美人物”等称号。

    115 吕海英

    吕海英,女,汉族,1971年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翠微里小区居民。

    从1994年开始从事公益事业,吕海英在公益路上献爱不辍。23年来,她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1万小时,先后资助52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关爱16位孤残老人和40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个人捐助资金累计达到60余万元。她把公益从当初的“业余爱好”,融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并以一己之力,让大爱的旗帜飘扬于人心的高地。

    吕海英22岁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打工,一次偶然机会,她与当地的空巢老人石奶奶建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当石奶奶询问吕海英“是否可以经常去看看其他空巢老人”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承诺,让她从1994年起,一头扎进志愿服务的“大海”,开启了公益事业的远航。

    吕海英曾为现年80多岁的残疾老人周德科家义务担水9年,其间吕海英虽被查出白血球偏低和肩周炎,但她还是将病痛留给自己,坚持每周两次、每次五担水,风雨无阻,从没有让周家老两口因为没水而担忧着急过。9年来,吕海英哭过、摔倒过、肩膀磨破过,但她一直坚持着,直到周爷爷家有了自己的水井。除了为周爷爷家担水,吕海英还为两位老人洗脚、理发、买生活用品、补贴生活费。如今,已经有16位孤残老人在吕海英的长期关爱下安享晚年。

    吕海英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打工时偶然结识了红霞,她的助学路由此开始。红霞的母亲患精神分裂症,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吕海英义不容辞地当起了第二个“妈妈”,照顾红霞的生活。后来,在电视上看到贵州、云南等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吕海英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并给予资助。23年中,有52名孩子得到她的长期资助。

    2012年,吕海英联合几位爱心人士创办了准格尔义工协会。5年来,由她亲自策划、组织并督导的10个常态化公益项目利用社会资源成功运作,义工从11名发展到1000多名,职能部门从3个发展到20个。为使志愿服务社会化、基层化、企业化,她先后成立了8个基层分会,并积极组织准格尔旗志愿者培训活动等。

    吕海英荣获全国首批五星级优秀志愿者、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6 刘源

    刘源,男,汉族,1977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成都市高新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20余年来,刘源始终牢记“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的誓言,用贴心的服务和无私的奉献,为需要帮助的人们点亮了“一盏盏灯”,送去了光明与温暖,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一道连心桥。

    2005年6月,刘源加入成都高新共产党员服务队,日复一日坚守在电力服务第一线。在日常的走街串巷工作中,刘源发现他所工作的社区有不少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和残疾人需要帮助。于是,他同队友一道,与社区的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开始了助人为乐、爱老敬老的奉献历程。

    10余年来,刘源先后照顾帮助了所在辖区46户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服务时间最长的,是一位名叫杜德柱的空巢老人。杜老因高位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刘源就像儿子一样,耐心照顾着老人的日常生活:从检查改造家中老旧电力线路安全,到为老人买药送医,再到端屎端尿、洗脚擦身。后来,杜老搬出刘源所服务的社区后,依旧不舍刘源对她的这份亲情,而刘源也依旧风雨无阻地为杜老服务。当老人即将离世,已经说不出话的时候,却仍然久久地握住刘源的手不愿放开……

    细心的刘源发现,他所帮扶的老人大多年事高、听力差,经常听不到门铃。于是刘源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明了一种能够发光提醒的门铃,安装在老人们的家中。如今,“爱心闪灯门铃”已经遍及辖区数百户老人的家中。辖区里孤寡、困难老人们的茶几和床头上,都放着刘源的名片,在他们心目中,刘源就是一位随叫随到的“电力110”。

    12年来,刘源先后走进藏区虾扎希望小学、仪陇老区成都电业希望小学,以及20多所川电留守儿童之家,开展送爱心、送温暖、捐资助学等活动,慰问及帮扶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5000余次,捐资助学近千人次。

    刘源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四川省道德模范、中央企业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17 刘长城

    刘长城,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威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

    从1992年开始做慈善,25年来,刘长城从孤身一人做慈善,到组织动员一大批志愿者一起帮助困难群体,再到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志愿服务持久化,使1200余名无助、孤独、甚至厌世的残障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摆脱贫困,自立自强。

    刘长城出生在威海经区泊于镇盐滩村,年幼丧父,母亲拉扯4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度日,在乡亲们的接济下,他顺利完成学业。从那时起,母亲就经常告诉他,长大后一定要学会感恩,多去帮助别人。从1992年开始,刘长城运用所学专业法律知识为上百位职工讨回公道。1996年,为帮助一名打工妹拿到工伤赔偿,刘长城领着女工的父亲把官司打到山东省高院,历时两年,帮他们一次性拿到21.41万元的赔偿款。2008年11月,根据组织部门安排,刘长城到文登区侯家镇挂职党委副书记,负责招商引资。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自掏腰包,四处“化缘”,筹集资金为群众铺路架桥,帮助全镇130多户贫困家庭排忧解难。

    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刘长城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2008年12月,长城爱心大本营正式成立。目前,长城爱心大本营先后组织志愿者4.13万名、爱心企业51家,筹集、捐赠公益善款528.9万元,开展公益帮扶活动240余次,帮助683名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逐步深入,刘长城感觉到要想使志愿服务常态开展,就必须通过项目化、品牌化来推动。2015年10月,长城爱心大本营开展了“轮椅上的画家梦”助残项目,聘请专业油画家免费教授绘画技能,并统一销售。两年来,项目帮助129位残疾人售出5700多幅画作,其中79人月收入达3000元。利用“互联网+”的思路,2016年,刘长城又发起“轮椅上的电商梦”助残项目,帮助77人实现就业。今年5月,3000多平方米的长城爱心大本营留守儿童及外来务工子女关爱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已为300余名留守儿童及外来务工子女进行课程辅导、亲情陪伴、心理健康辅导等,成为他们另一个温暖的“家”。

    刘长城荣获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18 刘凤英

    刘凤英,女,汉族,1950年6月生,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

    刘凤英是吉林市爱心家园的发起人。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年过花甲的刘凤英是一个癌症患者,曾经做过5次大手术,手术后她积极回报社会,用生命点燃希望的蜡烛,使贫困者看到了光明。

    35岁那年,刘凤英身患癌症,爱人同年也因胰头癌去世。绝望中的刘凤英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地生活着,在社会上好心人的关怀和帮助下,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从此,她抱定一个信念,用自己的生命、爱心回报社会,感恩每一位志愿者,救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1996年,大病初愈的刘凤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了孤儿院,开始做爱心妈妈,踏上了扶贫助孤的第一站。从此,她和她的志愿者们,坚持救助周边的13个敬老院,近2000多位孤寡老人;救助6个贫困村的近百名特困户,总救助款近百万元。

    道德感召他人,人格凝聚人气。慢慢地,聚集在刘凤英身边献爱心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大家商量决定成立“爱心家园”志愿者服务队,并一致推举刘凤英当园长。从1996年到2007年,“爱心家园”的队伍扩大到800多人。2007年4月,刘凤英和她的“爱心家园”团队正式加入吉林市红十字会,更名为“吉林市红十字会爱心救助家园”,下设69个分站。

    汶川大地震期间,刘凤英和志愿者四处募捐,天天忙到夜里10点多。因为过度劳累,她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她还在不断电话指挥。病友劝她别这么拼,刘凤英说:“既然老天让我多活几年,那活一天我就要使出一天的力量。”“爱心家园”总计为灾区募集近60万元捐款和棉被、衣物等价值5万余元的物资,全部寄往四川灾区。

    20多年来,刘凤英和她的团队共救助3000多名贫困学生,救助人口总数达到3万多人,募集发放救助款4000余万元。救助物资均以实物兑现,由爱心人士直接把救助物品发到贫困户手里,她的做法受到大家的赞赏与好评。

    刘凤英荣获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吉林省优秀志愿者标兵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7月24日 13 版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启事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一)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二)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三)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四)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五)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