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7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25日   06 版)
425 杨芳
426 杨颖
427 杨华晖
428 吴天一
429 何满棠
430 张杰
431 张超
432 张新
433 张文海
434 张效房
435 张晨光
436 陈冰

    425 杨芳

    杨芳,女,汉族,1970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分厂编程员。

    30多年来,杨芳捧出无数高精尖产品,从装配重点军品,到高速列车动车组核心部件,成为数控领域和中国兵器行业技术技能“排头兵”,被誉为“数控湘女第一人”。

    杨芳第一学历只是高中肄业,可她善于钻研学习。1986年进入江南公司,成为一名铣削加工工人,亲戚朋友纷纷劝她改行。“就是掉几身肉,脱几层皮,也要在这里干出点名堂来。”杨芳倔强地说。杨芳上班跟师傅学实际操作技能,下班就“宅”在书堆里。每月的薪水,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开支外,大多用在购买专业书籍上。几年后搬家时,她的书籍足足拖了两板车,仅数控技术方面的读书笔记,就有50多本,共200多万字。如饥似渴地学习,加上扎实的现场操作能力,她很快成为公司数控加工的技术尖子。

    敢于碰硬、乐啃“硬骨头”,成就她“数控专家”的美名。2002年,公司承接了国家某重点工程关键部位的设计制造,存在加工面多、易变形、工艺线路长等困难。杨芳把被褥搬到了车间办公室,一个多月时间没有离开工厂半步,最终产品一次性加工成功。近年来,杨芳先后承担了50多项尖端产品生产任务,她不畏艰难困苦,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攻克难关,每年能为公司创造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2004年,杨芳代表公司首次参加全省数控技能大赛,夺得第三名。经过多年的历练,她集高级技工、关键技能带头人、全公司首席技师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数控专家”。

    以杨芳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杨芳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3年6月正式挂牌。短短几年,工作室领导、组织、参与军民品科研项目53项,完成1300余种零部件的科研工艺与试制任务、16项创新成果和1项专利申报。她还充分利用数控加工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培养更多的“金蓝领”人才。如今,杨芳的徒弟遍布公司70多个数控加工岗位,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杨芳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426 杨颖

    杨颖,男,白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作为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杨颖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的设计研发工作,为轨道交通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从有轮轨接触到无轮轨接触突破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988年,杨颖大学毕业,进入株洲电力机车厂工作。他的第一个实习岗位是激光设备备料车间。实习期间,公司一台激光切割设备出现故障,机器是进口的,公司没有人会修。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杨颖,拿着全是英文的说明书鼓捣鼓捣,居然把机器给修好了。随后,他被调到设备机械处,跟随院士刘友梅搞主机研发。常年的刻苦钻研,换来的是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主持研制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追风号”中低速磁浮列车、CJ6城际动车组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为使轨道装备这一中国装备的“金名片”更加闪亮,杨颖全力奋斗在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最前端。2011年,他采用全球首创米轨城际动车组技术,主持研制的时速120公里速度等级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获得我国最大动车组出口订单。2015年,他主持研制了时速160公里速度等级的米轨城际动车组,创下时速176公里的米轨铁路世界速度之最;他研制成功的马其顿城际动车组,成为我国动车组进入欧洲市场的“第一单”。

    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速与重载发展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后,杨颖和他的技术团队,又朝绿色智能方面迈进。2015年12月,他主持完成的长沙机场中低速磁悬浮快线实现运行。2016年,他主持研发世界首台超级电容+蓄电池混合动力调车机车。2014—2017年,他作为总负责人承担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储能式低地板有轨电车研制及示范”项目,研制出全球首创的无架空接触网供电模式的储能式低地板有轨电车,填补了国际相关领域空白,已在广州、深圳、武汉等7个城市得到推广,获得新产品订单近20亿元。

    427 杨华晖

    杨华晖,女,藏族,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林区基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杨华晖扎根藏区近30年,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在长期司法工作实践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柔情走进案件当事人的内心,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释之以法,巧妙化解一触即发的矛盾,赢得了案件当事人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迭部林区法院唯一的一位土生土长的藏族女法官,涉及少数民族案件的审理大多落在杨华晖的肩上。在审判实践中,许多法律术语在藏语中并没有完整的释义,她主动在案件审理工作中担当翻译角色,将法律术语准确拆解成简单平实的藏语,传达给藏族群众。除了法律这根“准绳”,她还结合社情民意,尊重风土民俗,在合法、合情、合理的条件下,开展审判工作。在办理一起盗伐林木案件时,被告人与杨华晖是同村人,既不懂汉语,更不懂法律。案件审理前,不少亲朋甚至长辈前来说情。顶着压力,杨华晖耐心讲法律、讲政策,苦口婆心,细致入微。庭审当天,村里几十名村民前来旁听,庭审中她发挥精通当地语言的优势,熟练运用双语进行庭审,最终法院依据事实和法律做出了有罪判决。在情与法的较量中,她忠实地捍卫了法律的尊严。近30年来,杨华晖公正执法,从来没有接到过一起当事人的投诉。

    法律无情人有情。杨华晖在运用法律武器惩治犯罪的同时,特别注意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改造工作。她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在严格按照审理程序的前提下,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犯罪成因,深入开展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促其痛改前非。她在处罚上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尽量把他们放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改造。当年经她审判过的6名被告人,如今已有4人大学毕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近30年的法律工作中,杨华晖先后主审和参与审理各类案件400多件,无一错案发生。在今年审结的14起刑事案件中,审限时间最短的仅为5天,服判息诉率为100%。杨华晖平时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时时处处把群众放在心上,切实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关心爱护干警,落实从优待警举措,深得干警和群众的爱戴。

    杨华晖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等称号。

    428 吴天一

    吴天一,男,塔吉克族,1934年11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吴天一是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学术带头人,在青藏高原、喀喇昆仑等地区从事高原医学研究50多年。他是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里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

    1951年吴天一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他与妻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平壤医院工作两年,1958年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50多年来,他奋战在青藏高原,数十年的高原科考活动,险象环生,多次车祸,14处骨折,但他始终把青藏高原当作科学事业的根。

    在人类高原适应学科领域,他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几个水平上,提出了藏族已获得“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引起国际高度关注。1990年,他在国内首次组织国际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获取大量在特高海拔的高山生理学资料,国际高山医学协会评价是对高原医学的特殊贡献。他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种急、慢性高原病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采纳为国际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

    青藏铁路开建时,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严峻考验,也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世界性难题。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铁路建设者身体健康保障,他们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方案,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送到了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亲临施工现场指导科学施工,在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五年建设期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事件。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吴天一主动请缨赶赴灾区救援,带领医疗队投入对高原病的急救,7天成功抢救高原肺水肿36例。

    吴天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际高山医学奖、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称号。

    429 何满棠

    何满棠,男,汉族,1968年1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广东省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副班长。

    何满棠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凭经验能判断不同螺丝的材质与对应的扭矩,仅用普通工具扭出的螺丝扭矩均在国家标准之内;他自主创新,探索研发,善于发现控制设备缺陷,及时破解难题、排除故障,所带班组安全运行30多年,被称为“电网保健医生”。

    1984年,何满棠进入供电局工作,从基层电力检修班组学徒做起,成长为南方电网公司首批高级技能专家。30多年来,他使用过的螺丝工具达100多种,扭过的螺丝20多万个。他的“看家本领”是可以抛开力矩扳手,仅使用普通工具扭螺丝,而且扭出来的螺丝经过仪器测量,扭矩均在国家标准之内。他可以清晰地背出某个型号的设备,哪年哪月在哪里出过怎样的问题,连厂商都佩服这位“何大师”。

    30多年来,何满棠参加数以百计的变电站大修技改、设备停电检修等大型项目,参与过不计其数的紧急抢修任务,完成了无数个让行内人士望而生畏的“硬骨头”项目。2010年10月,东莞负荷高峰期。110千伏则徐变电站220千伏GIS设备外壳法兰处局部发热,何满棠攻坚一个月,研制出“汇流排”装置,可以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处理发热缺陷,避免全站全停的事故。2014年4月,他率队投身东莞供电局500千伏横沥变电站“4·11”抢修复电和分析工作,全力协助查明故障原因。他研创出SF6气体快速处理装置,极大优化了GIS装置检修的SF6气体处理能力,为快速复电节省近10天时间,为电网挽回巨大经济损失,保障了社会用电。

    2013年,何满棠成立了“何满棠劳模工作室”,开展“名师带徒”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次,输送各类技能及管理人才20余人,其中省级技能专家6人。

    何满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何满棠劳模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430 张杰

    张杰,女,汉族,1972年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特奥速滑队”队长兼教练员。

    张杰曾是国家短道速滑队队员,获得过世界锦标赛冠军。担任“特奥速滑队”队长兼教练员两年多来,她不拿薪金、义务执教,自编教程、科学训练,全心做孩子们的好老师、好妈妈,培养孩子们在世界特奥会上夺金拿银,用辛劳汗水谱写敬业赞歌。

    2014年,张杰在国外学习深造后返回家乡,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组建七台河特奥速滑队。为表达报效家乡的真情,张杰决定不拿薪金、义务执教,担任速滑队队长兼教练员。张杰用母亲般的爱护与陪伴,带领26名残障孩子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取得良好训练效果。2016年,有3位孩子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在2017年维也纳格拉茨世界冬季特奥会上,获得4金2银的好成绩。

    在速滑队里,张杰身兼数职,除了教练以外,还是磨冰刀师傅、心理辅导师、器械调修师、队医等,对孩子们的训练和生活,对速滑队的日常管理,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为提升训练水平夯实基础。她工作精益求精,针对智力障碍孩子特殊情况,设计专门训练方案和指导方法,从穿冰鞋系鞋带到如何在冰面上站稳,从如何把握身体平衡到加快滑冰速度,画出训练图,反复做示范,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特有效的教程。两年多来,张杰已经写了10多本近1200多篇教学笔记。她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一次正在冰上做示范动作,突然一个孩子滑过来,把她撞飞了,腰受了伤。为了不耽误课程,她就打封闭坚持训练。

    张杰对队员无论训练和生活都关心备至,和赛前紧张焦虑的队员同吃同住,经常资助家庭困难的队员,给予他们母亲般的安慰和鼓励。张杰为孩子们资助家用、购置训练器材和学习用品等累计花费3万多元。

    张杰荣获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感动龙江”2016年度人物等称号。

    431 张超

    张超,男,汉族,1986年8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某部队一级飞行员。

    张超矢志强军报国,追求技术卓越,苦练飞行本领,为挽救战机壮烈牺牲,用热血青春书写“海空雄鹰”的使命担当,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

    2016年4月27日,张超驾驶歼—15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接地后突发电传故障,机头急剧大幅上仰。危急关头,他首先选择推杆全力挽救战机,直至飞机几乎垂直于地面才被迫跳伞,错过跳伞最有利时机,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用4.4秒的生死一搏谱写激荡海天的人生壮歌。

    张超始终执着“飞行梦”“航母梦”“强军梦”,把全部心思和精力倾注在挚爱的飞行事业上,累计飞行2072架次900多小时。他自觉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建设强大海军的伟大事业,一次又一次选择到海军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舰载飞行事业以来,他与全体舰载机飞行员一起,在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道路上并肩战斗、奋力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张超在苦练精飞中磨砺搏击海天的过硬本领,先后飞过歼—6、歼—8、歼—11B、歼—15等8型战机。他把每型飞机、每个课目都飞到极致,练就拔尖过硬的飞行本领,是名副其实的“海空雄鹰”“飞鲨勇士”。在受领编写歼—15武器使用教学法的任务后,仅用20多天就整理出视频资料200余份、心得体会2万余字,极大地丰富了舰载飞行的“资料库”。

    张超勇于挑战极限,先后3次成功处置重大空中飞行险情,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执行战备任务。加入舰载战斗机部队后,作为舰载战斗机D班飞行员的“插班生”,不断自我加压,恶补课程、多飞多练,只用同班次战友一半的时间,就完成歼教—9G改装任务,顺利进入到歼—15改装。他凭借着近乎疯狂的训练劲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完成上舰前93.24%的飞行架次,所学所训课目成绩全部优等。

    张超荣获时代楷模、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称号。

    432 张新

    张新,男,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新以高度责任感和创新领导力,开拓创新,研发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升级,将特变电工从濒临倒闭的小厂逐步发展成为业内排头企业,努力实现中国创造、装备世界的民族工业振兴之路。

    张新带领特变电工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以能源为基础,“输变电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一高两新国家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构建三大上市公司平台,成为我国大型铝电子、多晶硅新材料研制出口基地,大型太阳能光伏、风电系统集成商,变压器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6年底,全集团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40亿元,利税近60亿元。

    在张新的带领下,特变电工先后承担世界首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关键设备、百万千瓦大型火电、百万千瓦大型核电和三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科技攻关研制任务,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他们的输变电产品广泛服务于全国31个省份的电网电源建设,变压器产品稳居两大电网、五大发电市场占有率的第一位,成为能源产业的重要供应商。公司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先后为美国、加拿大、印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苏丹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靠的装备和优质的成套项目总承包服务,带动数十亿美元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努力实现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的跨越。

    “十二五”期间,特变电工共为维、汉、哈、回、蒙等29个民族的2万多名员工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近五年累计投入数千万元用于自治区精准扶贫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重要贡献。

    张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33 张文海

    张文海,男,汉族,1976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海南项目经理部经理。

    他秉承为国筑岛的信念开赴南海施工。3年时间,带领团队克服极端条件,不辱使命完成数个岛礁建设,用责任与担当,诠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人生价值筑在了祖国海疆。

    2014年年初,张文海临危受命参加我国首例远海大规模岛礁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远离大陆,施工窗口有限,自然条件恶劣,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缺水、缺土、多突风的“四高两缺一多”气候条件令人生畏。张文海与团队刚接手任务时,只知道大致经纬度,没有海况气象资料,没有施工经验。面对困难,张文海没有退缩,带领第一支拓荒队伍抵达人工岛进行勘测。岛上条件极差,大型船舶无法停靠,只能换乘两米多的小舢板,借浪头高度跃过外沿——冲不过去就会摔在深海里。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张文海身先士卒,率先踏上小舢板,冒着风险开足马力冲上吹填好的沙滩,就这样,第一批队员跳上了一无所有的人工岛,施工局面由此打开。

    工程开始,艰难挑战接踵而至。岛上的生活设施极不完善,宿舍不够,大家夜宿挡浪墙;淡水极缺乏,大家以空调水洗漱;蔬菜不足,大家以黄豆梅菜充饥。岛礁上,夏日地面温度有时高达50摄氏度,顶着酷热和强紫外线施工,张文海多次中暑,经受了生死考验。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张文海带领着40多人组成的团队,每项节点的完成都付出数十倍甚至是上百倍的努力,每个“第一”都为后续队伍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战胜了“四高一多”的环境挑战,用勇气和担当站稳脚跟。

    3年来,张文海坚持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半年内10次登上人工岛,最长一次驻守时间4个多月。由于长期高压作业,张文海落下了胃溃疡的毛病。身体条件本不允许进行繁重的工作,但他仍坚持每个区域都亲自查看验收。

    3年间,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张文海带领一批批参建将士日夜鏖战,完成的工程量是国外同类施工45年工作量的30倍还多,建成的一座座顺直的码头可以停靠万吨级巨轮。

    张文海荣获“全国优秀项目经理”、天津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434 张效房

    张效房,男,回族,1920年10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张效房从医70多年,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创立“张效房法”眼科医疗技术,以精湛医术服务病患,用仁心仁术诠释大医精诚。

    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奠基人,也是眼外伤专业学术带头人。1939年,张效房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院从事眼科工作。70多年来,他凭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丰厚的经验积累,创造出一项项眼科界顶尖技术,被统称为“张效房法”。20世纪70年代,针对眼内异物病人手术难、致盲多的情况,他经过深入研究、反复实验,设计出“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世界眼科的两大贡献之一。1976年,他的专著《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成为国际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治疗办法的专著。

    20世纪90年代,张效房发现白内障手术既费时间又不安全。为攻克这一难题,他研究出系统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把手术时间由1小时缩短至不到15分钟,最短的只需5分钟。这一术式在国内开展超过200万例。2002年,在美国眼科学年会上,张效房的《中国河南大范围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经验》报告,引发世界同行关注。一位美国医生说:“无论是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还是白内障摘出手术,张效房都走在世界前列!”

    1998年3月,张效房被授予首批10名成绩突出的科研工作者“河南省科技功臣”称号。张效房把5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还拿出积蓄15万元,无偿提供给基层医院开展手术。许多同行深受感动,纷纷捐款,建立“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用于资助全省眼科学术研究。张效房先后培养眼科硕士、博士后70余人,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国家专利1项,出版专著22部。如今, 97岁的张效房虽然身患癌症、经历十几次手术,但依然行医不辍,坚守医疗一线。

    张效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435 张晨光

    张晨光,男,汉族,1975年1月生,中共党员,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矿运行工区机电队长。

    张晨光刻苦钻研,潜心学习,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毅力,实现煤矿工人到技能大师的精彩跨越。他与团队组织开展矿井自动化升级改造10余项,完成创新项目40余项,多项获国家专利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4年,张晨光从晋煤集团技工学校毕业来到成庄矿,面对煤矿艰苦环境没有退缩,对各种现代化设备产生浓厚兴趣。“宁做金色的蓝领,不做平庸的白领”。为实现目标,张晨光先后三次放弃进机关工作的机会,一心扑在机电工岗位一线,边学边干,孜孜以求,几乎把全部工资都用来购买各类书籍和资料,并自主学习PLC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针对矿井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机电技术难题,总是冲在最前面,把发现问题、研究改进、攻克难题当成乐趣。2009年,他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夺得矿井维修电工第一名。

    2011年年底,晋煤集团创建首个大师工作室——“晨光工作室”。张晨光为把工作室办出特色,一边通过函授和自学方式提升理论水平,一边结合实践自主编撰教材。他独创的“四步晨光培训法”,为晋煤集团培养高质量学员近千人,慕名而来交流学习的企业络绎不绝。

    2013年以来,张晨光依托团队优势,扛起破解难题、创新创效大旗。自主实现EEP仿真试验平台的制作,节省1000万元的培训和设备资金;自主实现实时监控综采煤量的改进,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000万元;井下盘区皮带启动时功率平衡研究,每年创效益600万元。近年来,张晨光组织研发的“皮带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井下皮带的地面远程控制,减少井下17部皮带的85个岗位共计138名岗位工人,仅人工成本每年节约1380万。该项成果在全集团推广,每年仅节约人工成本上亿元,张晨光被誉为“亿元矿工”。他在平凡岗位上,吃苦在前、甘于奉献,用无悔年华唱响新世纪煤矿工人的壮丽赞歌。

    张晨光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36 陈冰

    陈冰,男,汉族,1981年7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公安局两江新区分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教导员。

    在侦查一起案件现场时,陈冰受伤,导致右臂截肢、右腿永久性功能障碍。凭借着坚强毅力,他重返岗位,从档案“一口清”到连破大案要案,继续冲锋在一线。

    2010年4月8日,已经下班的陈冰,主动请缨参与一起盗窃案现场勘查,不幸被1万伏高压电击中,当场昏厥。经过12个小时手术,陈冰右臂截肢、右腿永久性功能障碍,被鉴定为三级伤残。“做一名人民警察是我从小的理想,我热爱这份工作,绝不会放弃!”陈冰以顽强毅力学会了用左手洗漱、穿衣、吃饭、写字……当他能独立生活时,第一时间向组织申请重返岗位。

    2011年12月,陈冰回到阔别20个月的警队,做起专职内勤,负责档案整理。由于行动不便,单位特批他坐出租车上下班,采取弹性工作制,都被他婉拒。为避开人流高峰,他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乘坐第一班地铁上班,晚上加班到8点才回家。他将5000余份档案逐一归档,对每个卷宗做到“一口清、一查准”,成为技术室的“活档案”。通过他从旧案档案整理中发现的线索,警队破获30余起案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陈冰主动请缨,不顾病痛,投入现场找痕迹、做鉴定。辖区发生两起命案,陈冰与战友白天勘查现场、研究案情,晚上继续做勘查实验,搜寻证物,每天休息不足3小时,提取各类证物150余份,最终成功检验出嫌疑人的DNA,锁定犯罪证据,抓获犯罪嫌疑人。5年中,凭借专业优势,陈冰参与破获各类大案要案20余起。

    陈冰潜心钻研业务,用左手逐字逐句敲出5万余字的理论调研文章15篇。在他带领下,刑事技术室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团队勘查各类现场7600余起,通过痕迹物证鉴定,共比中案件470余件,直接锁定嫌疑人150余名。陈冰积极参加公益活动,2014年以来,累计捐款4万余元。

    陈冰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自强模范、重庆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特别奖。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25日 06 版)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一)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二)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三)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四)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