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这首《战士第二故乡》为素有“东海极地”之称的庙子湖岛吟唱了50年。这里也是我国东部战区陆军某部海防连守岛官兵的第二故乡。
清晨的庙子湖岛被海雾萦绕。快步上山,海雾渐散,眼前的景致变得清晰起来:树木苍翠,满山碧绿,在刻着“军人第二故乡”的大块山岩下,是守岛连队的营院。
庙子湖岛位于我国东海前哨、浙江省舟山市中街山列岛的中部,所属面积2.57平方公里,是东极镇镇政府所在地。海防连原为庙子湖海防营,1956年9月进驻东福山岛,在原66师一个侦察排的基础上经过9次编制体制调整发展而成,现为某部海防连队。61年来,他们在这座小岛上,用青春和热血筑起一道海上长城。
“以前,岛上的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很苦。”连队指导员朱伟峰说,官兵在建岛、守岛的过程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形成了“祖国为重、海岛为家、艰苦为荣、奉献为本”的庙子湖精神。
在哨所前的空地上,官兵们用鹅卵石镶嵌出中国地图和“祖国在我心中”六个大字,并标出哨所、钓鱼岛和台湾的概略位置。庙子湖岛距公海26海里,西侧黄兴岛与小板岛之间的小板门航道,是东南亚各国船只进出上海的必经之路。
岛上一年中三分之一是阴雨天,浓雾笼罩,8级以上的大风常来袭扰。官兵们的训练风雨无阻,沿海巡逻从未间断。遇到台风天气,战士们就背起行囊到附近的战地坑道房待命,用海防执勤雷达时刻关注海面和空中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他们利用复杂地形练战术,利用陡坡练冲刺,挑战自身极限。汗水经常和着雨水、海水湿透全身。连队先后有10余人通过“猎人”集训考核,2人成为“猎鲨”突击队队员。
班长望玉展的命令短促有力,战士们全副武装,有的分散到山石草丛间隐蔽,有的相互掩护快速向山头跃进。望玉展入伍之初被分配到海岛,至今在这里待了整整8年。“刚来的时候,水土不服得厉害。” 除了跟海风作斗争,战士们每天至少保证8个小时的训练量,再配上每周3~4个重装5公里越野,这个来自河南的小伙子起初难以适应。为了调整状态,他自制训练器材,把石头当哑铃,用自行车内胎做拉力器;他在鞋后跟钉上一枚钉子,强迫自己用前脚掌起跳来锻炼爆发力……入伍以来,他先后被授予“十佳海防班长”、“四会”教练员等荣誉称号。
有人说,“有血性、敢亮剑是庙子湖岛官兵的标配”。每名官兵身上都留下了岛上海风与紫外线赠予的烙印——“海岛黑”。
夜深人静,雾气弥漫。在岛上海拔最高的哨所里,只能听到雷达运行的声音。四级军士长、雷达技师孔润辉紧盯雷达屏幕,调整雷达频率,全力搜寻海空目标,手中不断记录着实时情况。1984年出生的他,已经在岛上驻守15年。他的工作点需要24小时值班,为了让战士们多休息,这位老班长经常值晚班。靠着官兵们高度的警惕和责任心,雷达哨所每年监控上报各类目标信息2万多个,无一错报、漏报。
吃过晚饭,李佳俊和丈夫、连队指导员朱伟峰,在营区的院子散步。这是她的第10次海岛之行,与以往不同的是,她的肚子里还有一个即将出生的小宝宝。
来自浙江金华的李佳俊两年半前第一次上岛,与朱伟峰见面。“住在舟山的那天晚上我激动得基本没睡,很早就打车去码头排队买票,” 她手机里还存着当时写的日记,“候船室里挤满了人。看来东极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但对于我来说再美的风景也只是配角罢了。” 往后的两年半,初中数学老师李佳俊把几乎所有的假期都贡献给了这个海岛。
每隔三四天,会有蔬菜从舟山本岛海运过来。其中还有各样品种的辣椒,帮助官兵们抵御岛上的湿气。官兵们苦中作乐,硬是从山上的礁石间“抠”出一块块小菜地。岛上土质不好,海风大,官兵们就自己挑来“营养土”,垒起“防风墙”,编制“防风帘”,在10多亩的菜地里种植了20多种蔬菜,原本荒凉的小岛越来越有“家”的味道。
如今的庙子湖岛条件越来越好,每年夏秋两季,这里的碧海蓝天、美味海鲜吸引了各地的游客。
哨所侦观班长王硕飞说:“站在岛上的最高点,踏上哨所的岗位,面对无垠的海空,整个人都会豁然开朗。”上士王维红坚守小岛已12年,他常说,小岛虽小但待不够,只要组织需要永远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