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文在寅7月6日在德国柏林发表的演讲中,提出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的构想,被称为“柏林构想”,颇受国际舆论关注。作为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幕僚长,文在寅在对朝政策上经历了金大中的“阳光政策”和卢武铉的“和平繁荣政策”。“柏林构想”就是对金大中和卢武铉对朝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柏林构想”内容丰富,综合文在寅的讲话和韩国政府5月10日以来的对朝政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金大中和卢武铉政府时期的政策,更积极勇敢地主导半岛事务。文在寅强调,缓解军事紧张、恢复互信是当务之急,敦促朝鲜停止开发核武,重启对话。只要条件成熟,迎来可转变半岛紧张局势和对立局面的机会,愿意随时随地会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他还强调,韩方不希望朝鲜政权垮台,不谋求吸收统一。
第二,在不损害国际社会对朝制裁框架的范围内灵活放开民间交流。韩国统一部5月26日批准民间团体“我们民族互相帮助运动”与朝方接触,商讨对朝人道主义援助事宜,试图为去年1月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后中断的韩朝交流打开通道。截至6月5日,在新政府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有15个团体获批与朝接触。韩国政府还计划支持朝鲜代表团参加平昌冬奥会。
第三,在军事分界线(MDL)停止敌对行为,愿一揽子讨论朝核问题与《和平协定》。韩国政府7月17日向朝鲜提议,举行军事会谈,讨论停止在军事分界线两侧的敌对行为;8月1日举行红十字会谈,讨论离散家属团聚活动等人道主义问题。7月19日,韩国政府公布“国政运营五年规划”,计划在2020年达成新无核化协议。文在寅在柏林提出“半岛和平构想”时指出,愿把朝核问题和《和平协定》等朝韩所有关切摆在对话桌上与朝方进行一揽子讨论,构建持久和平机制。切中了朝鲜长期关切的问题,也符合中国提出的“双轨并行”方案。
第四,将重启韩朝经济合作项目,为实现“半岛经济统一”铺路。在朝核问题取得进展的前提下,韩国政府就推进重启开城工业园区、金刚山旅游等韩朝经济合作项目。根据规划,韩国把半岛划分为三大块——东海圈、西海圈和非军事区(DMZ)进行开发,打造对接朝鲜的经济带,让其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枢纽。具体来看,韩国政府将把东海圈打造成“能源、资源经济带”,把西海圈打造成“产业、物流、交通经济带”,把非军事区打造成“生态、和平安全旅游带”等。为了推动朝韩接壤地区发展,韩方将携手朝方把该地区指定为“统一经济特区”,并设立“韩朝共同管理委员会”。韩国政府还决定重新谋求推进2007年韩朝《10·4共同宣言》中提到的设立“西海和平合作特别地带”的方案。
第五,连接韩朝铁路,实现全新的陆海丝绸之路。文在寅6月16日在济州举行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第二届理事会年会上致辞时表示,只有韩国和朝鲜通过铁路相连才能实现全新的陆海丝绸之路。文在寅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国家才得以交流并分享文化。现在虽然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方的终点,但连接韩朝的京义线铁路被切断。文在寅还强调,真诚希望和平的半岛为实现亚洲稳定与和谐作出贡献。据分析,文在寅此番发言向国际社会公开表明,韩朝铁路连接工作是亚投行推进的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致力于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文在寅可能希望将连接韩朝铁路的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接。
第六,将构建“东北亚+责任共同体”定为重要国政战略之一。“东北亚+责任共同体”是通过韩中日三国加强合作,携手共建东北亚和平合作平台,将跨越东北亚的南方和北方地区视为繁荣主轴的新南方政策及新北方政策。新北方政策包括韩朝共同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奠定韩朝俄三方经济合作基础、推进与欧亚经济联盟(EAEU)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内容。新南方政策是将与东盟的实质性合作提升至不亚于同四强外交的水平,与在2015年建立特别战略伙伴关系的印度加强战略和扩大务实经济合作。
文在寅的“柏林构想”无疑在金大中和卢武铉对朝政策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将从根本上使朝鲜半岛走出冷战并构建永久和平机制作为施政的目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然而,“柏林构想”的实施还会遇到来自半岛内外的诸多挑战。
首先,韩朝之间的信任尚待重建。李明博、朴槿惠执政9年,将金大中和卢武铉政府时期建立起来的韩朝信任损毁殆尽,文在寅政府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重新恢复和建立双方的互信。其次,朝核问题的风险和制约。“柏林构想”中一些政策的实施以朝核问题的解决为前提,而朝核问题的解决严重受制于朝美关系特别是美国对朝鲜的政策,这并非韩国政府所能掌控。所以,朝核问题的风险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柏林构想”的实施。第三,美日的掣肘和阻碍。综观冷战结束后美日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美日两国并不希望看到朝韩关系的改善与和解。在金大中和卢武铉执政时期,美国高官曾公开指责和批评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暗地施压更多。
机遇与挑战往往相伴而生,朝韩两国人民向往着和解与统一,这就是基础。朴槿惠政府的垮台和文在寅政府的诞生正是韩国人民自觉的选择,韩朝和解之路虽然会很曲折,但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作者为本栏目特约评论员、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朝鲜半岛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