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报纸活捉活鼠、15分钟疏通堵塞的下水……你绝对想不到这竟然是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的发明创新。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中国煤矿瓦斯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他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经历,在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徐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上,指出了青年大学生面临的时代要求——创新。
“ 知识是硬件,思考才是核心的软件,是探索事物的灵魂。”周世宁院士反复强调,对正在学业中的年轻人来说,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及灵活运用非常重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青春好像一只小鸟,飞去不再飞回。”周世宁说,趁着年轻可以怎么想就怎么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力都发挥出来。
周世宁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家里对他的要求并不高,也没有什么管束,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留级。小时候的他贪玩,爱看闲书,曾经逃学一天连看4场电影,还多次因为调皮受到责罚。有一次他将捉来的麻雀放在课桌抽屉里,没想到上课时麻雀跑了出来,他便不顾一切在教室里满场抓鸟使课堂秩序大乱,他也受到学校的批评。如果以“好玩”作为标准,这些事倒可以称为周世宁颇为得意的“壮举”。“或许开放的思想、发散的思维方式就来自那段胡闹时光。”周世宁说道。
虽然“好玩”,但周世宁做事非常专注。为了捞鱼编织渔网到凌晨;看小说看到废寝忘食;研究平面几何三等分到深夜……也是因为专注和刻苦,他同时考上了上海的复旦大学化学专业和当时位于天津的中国矿业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机缘巧合下,16岁的周世宁选择了中国矿业学院,由于矿山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学校的口粮是供给制,从此周世宁开始投身于我国的矿业安全科研工作。
煤山矿海、瓦斯防治这个陌生的专业领域勾起了周世宁的求知欲,他开始潜心钻研。为了更系统地理解专业,他自学艰深的高等数学,根据一则矿难新闻推导整个灾害过程,甚至为了更真实直观地感受瓦斯中毒症状,只身闯入高浓度瓦斯积聚的矿洞。
正是这种钻研学习,让他在煤矿瓦斯防治领域成就斐然。60多年的学习、教学、科研经验也让他深刻地体会到,想要做出一点点对社会、对后人有益的事情来,必须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他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都分享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
青年刚刚走上创新、创业这条路往往比较迷茫,如何把握基础知识和创业之间的平衡点与结合点?如何使得自己的研究和产业密切相关?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创业型的人才?营员们一度非常疑惑,江苏大学KAB创业俱乐部主席黄韵莹、上海师范大学的丁俊义等营员代表借此机会纷纷举手向周世宁院士提问。
周世宁对于学生们的踊跃发问表示特别开心,“他们思考了”。他指出,在创新的道路上,不存在专业对口不对口的问题,学习好是创新的基础,但学习好不是指成为考试、做题的机器,应当是知识水平、分析能力、经验和实际应用技巧的综合学习,绝不是多念几年书就能代替的。
“人才应当具备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即坚定的自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强烈的创新愿望、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正确的研究方法、健全的体魄和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周世宁说,注入式的教学、线性化的教育、家庭过多的关爱都是年轻人创新道路的阻碍。
周世宁还结合自己在长期科研工作和生活中的案例,生趣幽默与同学们分享了“R-S-R”(From respect to suspect. From suspect to respect,意思是“从尊敬到怀疑到尊敬”的学习方法——记者注),也就是学的时候好好学,对学到的东西持怀疑态度,对掌握的知识要有所敬畏,学习是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学透以后,知识才是你自己的,要不知识还是老师的,是书本的,是别人的。
思考是创新的途径
“ 创新的想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原始创新是建立在深厚的基本理论之上的,所以学习要深、要透、要活。”周世宁记得1971年时,他在煤矿参加生产实践,为了保证正常生产,矿山指挥部给了两小时工作时间,全矿停电、撤人,要求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装炸药、连炮线和放炮的工作。放炮后,才可恢复送电,进入人员,恢复生产。
在工作面的装药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当时利用电话线作为放炮母线,但在放炮落煤时发现,2500米电线中的20多个电线接头中存在接触不良的接头。这个故障不排除是无法完成爆破任务的。井下一片漆黑,黑色的电话线混杂在两旁的水管、压缩空气管、动力电缆和通讯电缆之中。按照一般的经验和做法,在20分钟内寻找到接触不良的接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周世宁的头脑中突然闪过一个数学问题,其实这可以看成是一个收敛问题。只要能收敛到有接触不良的接头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决定采用中点收敛法,让电车司机将机车迅速开到平峒的中部,下车用两根针扎到电话线内,测量出高电阻的接头是位于平峒的后部。再让电车向内开一半距离,再测电话线的电阻,发现不良接头就处在这前半段区域内,如此反复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地测量,迅速找到了这个接触不良的接头,放炮任务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
“这就是知识与思考的结合,将知识用活了。其实思考就是创新的途径,当遇到问题时,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对此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会显得非常重要。”周世宁院士指出,技术的创新其实分为两种类型,即原始创新和移植创新。原始创新是根据基本理论从源头上创新,这需要深厚的基本理论知识,难度很大。移植创新则是将其他领域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经过改造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这就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的经验和技巧,这两者都要求我们要勤奋地学习并善于深刻地思考。
如果牛顿从小只是忙着做题,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为什么苹果要从树上落到地面,万有引力定律怎么会诞生在他手中?
“年轻人的思维方式要发散,要灵活,不要拘谨,创新也是一种个性的产物。”周世宁还用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曹冲称象等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该如何思考以及思考的重要性。 “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尤其对年轻人非常的重要,年轻人一定详细思考每一个问题都,这样的话,你才能进步。”
自信是创新的力量
“创新的关键是新,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周世宁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是个人行为,能不能成功,要看实践的结果。其实创新充满风险和困难,创新者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具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开始进行研究工作。而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更坚定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难。
“自信是创新的力量。”周世宁鼓励同学们一定要有自信,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有自信,失败的时候更需要自信。根据他的体验,一项新的创造往往要经过几次失败,才能取得成功。不要把失败当成痛苦和打击,要把它当成一个过程,所以在内心中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选择、分析和决策是正确的。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不退却,这就是创新成功的道路。失败不是挫折,而是过程,所以创新要谨记要自信、自信、再自信!
“我希望自信可以激发他们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创新愿望则是成功的前提。”周世宁认为,对创新创业者来说,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动力和源泉,强烈的创新愿望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创新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愿望,时刻注意周围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事物,千方百计把它应用到工作中来,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因为创新思维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上深入细致的实践,才能使理想转变为现实。
周世宁院士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时间空间的函数,什么东西都是非线性的,要相信自己,探索事物的灵魂,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