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评

我为什么反感“你愿意为他而转吗”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04日   05 版)

    新闻照片上的两个老人,既让人感动和温暖,又让人觉得沉重和心疼。

    岷江河畔一户民房前,两位老朋友相谈甚欢。匍匐在门槛上编篾器的是67岁的李佰洲,前来收货的则是岷江对岸80岁的罗万生。41年前的一场意外,李佰洲高位截瘫,此后他趴在木板上编织篾器,靠手艺养家,连门槛都磨出了6厘米的凹槽。好在生活给予的不只是艰辛,还有善意——李大爷竹编了41年,岷江对岸的罗大爷买了31年。如今竹编器具越来越不好卖,罗大爷的滞销品就堆了半间屋,但仍坚持半月一次雷打不动上门收购。“只要你继续编,我就继续买!哪天我不在了,子女可以接着买。”

    虽然高位截瘫身体残废,但李大爷不愿成为“废人”,坚持靠手艺养家,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充满敬意。你自强不息用力生活,我温柔以待用力鼓励。罗万生31年来雷打不动坚持“收购”,既给了李佰洲生活的希望,也给了李佰洲尊严。你住江之南,我住江之北,这情缘常用来形容美好的爱情,而两位老人31年的这份交情,更有一种触动人心的美好力量。李大爷也许永远不会知道“罗大爷滞销品堆了半间屋”这个秘密,他能做的是,把篾器质量做得更好一些,这样可以让收购的罗大爷更好卖。

    温暖之外,总让人觉得有些沉重和虐心。这种弱者对弱者的慈善,让人不忍心沉浸于温暖之中去赞美这种菩萨心肠。如果罗大爷是一个富人,家财万贯,生活无忧,以这种方式长年资助高位截瘫的李大爷,我们会乐见并很欣慰。可罗大爷80岁了,家中并不富裕,他也要生活,要靠儿女养老,篾器卖不出去,不断要用钱贴进去,守着这个秘密,维持着李大爷的希望与尊严。贫困中的这种坚守与善意,更可贵,更让人肃然起敬,底层弱者与弱者的守望搀扶,让人泪目。可这总让人无法心安。

    常看到媒体报道这种底层互助的故事,弱者对弱者的慈善,感动之外总觉得很沉重。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七旬老人徒步百里卖秸秆,民工含泪买下称想起父亲当年辛苦操持家庭。还看过另一条新闻:一个贫困的山村教师,3年来背负着别人的误解甚至指责,独自下井挖煤,利用周末修路、跑摩的,将微薄的收入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媒体报道的很多感人故事,都属于“弱者对弱者的慈善”。

    只有100元的人,把仅有的100元都用于慈善;有100万的人,拿出100元捐给最需要的人。两者相比,前者更让人感动和充满敬意,但我们不想沉浸于这种“透支好人”的残酷感动中,更想看到后面的故事,因为后者才是慈善应有的样子。慈善应该充满阳光,而不是写满悲情。强者对弱者的慈善,让人看到的是阳光和温暖,而弱者对弱者的慈善,感动之外则带着很多沉重的悲情。

    有新媒体在转发这类让人感动的好人故事时,常常会在前面加一句,“今天,你愿意为他们转发吗?”说实话,我是比较反感这句话的。媒体报道这样的善人善举,让这种善心善意被更多人知道,唤起社会爱心,这是媒体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慈善。但很多时候,“你愿意为他们转发吗?”带着浓厚的诱导转发和自我推销成分,如此强化媒体存在感、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叙述,让人很不舒服。因为,这时候的“转发量”也许能提升媒体点击量,营造“向爱心和善良致敬”的传播幻觉,却对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什么帮助。海量的转发中,人们无法参与其中,只是一个抽象的感动者,而感动转过身去就被忘了。“你愿意为他转吗?”只是在消费公众爱心,而不是以新闻主角为中心,替他们解决现实困境。

    很多网友在转发这种新闻时,都有一种无力感。有的说,好像不转就没有爱心一样,可这种事情不是鼻子一酸、转一转就能解决的。有的说,这种转发有什么意义呢,特别想买那个老人编的篾器,可不知道怎么买,很想帮帮那个老人,却使不上力。与其“今天,你愿意为他转吗?”,不如做点力所能及解决现实困境的事,搭建一个让公众能参与的桥梁。当然,做这样实在的事远比一句“你愿意为他转吗”要麻烦很多,要付出很多努力。对这些沉重的美好和善良,多点儿解决现实问题的善意,少点儿自我感动和消费吧。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04日 05 版)

切除的肿瘤 缝合的“裂痕”
我为什么反感“你愿意为他而转吗”
一周暖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