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新家快1年了,80岁的戎占斌还时常回北梁看看。
北梁曾是国内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在被称为包头发源地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居住着4.7万户12.4万人,90%以上都是土木危旧房屋,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戎占斌在此生活了30多年,“冬天自己劈柴烧火炉,上旱厕,交通也不方便。”
戎占斌的新家在北梁新区,68平方米。暖气、天然气直接入户,独立卫生间。小区花园是老人们早上锻炼、傍晚唠嗑的场所。像戎占斌一样,北梁棚户区的十几万人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们能住到街道宽敞、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小区里。
2013年,北梁棚户区拉开改造大幕。戎占斌说,每天都有棚改干部入户调查,测量居住面积,了解家庭情况。
2013年9月,包头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同年11月完成1.15万户拆迁任务;2014年2月,包头启动“春季战役”,搬迁居民2.3万多户、拆除房屋面积153.6万平方米;同年8月,“秋季战役”再启,对9个行政村、8358户村(居)民的房屋实施征收。到2014年10月,北梁棚户区4.7万户,400万平方米房屋的征拆任务全部完成。
回想起当年在北梁的工作,团东河区委书记黄晓明说,“工作痕迹真实,对百姓让利真实。”棚户区中,有一片房屋曾经是某国有单位职工的临时安置点。北梁征拆开始时,该单位前来做工作,希望居民能按照当时的条件归还房屋。但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是贫困户,有的甚至没有生活和劳动能力,归还房屋意味着他们将没有地方可以住。通过政府的多次沟通,最终国有单位同意政府给予单位一部分现金补贴,而这里居住的百姓仍有房屋的使用权,可以被安置到北梁新区。
“这样的让利是真实的、公开透明的。”黄晓明说,每个工作人员都把棚户区百姓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情看待,为百姓算最合理化的账,“让每个应该受益的百姓不受损。”
如今,黄晓明仍旧和当年配合他工作的4个居民代表保持着联系。王永祥是其中之一,他是普通的下岗工人,儿子在2013年意外死亡,留下孙子需要他和老伴来照顾。每天,王永祥都不停地叮嘱黄晓明哪户人家还需要去拜访,不断询问办事处还有哪些事情需要他帮忙。老伴抱怨王永祥不给自家捞点好处,他却嘿嘿一笑对黄晓明说:“我还能给政府找麻烦吗?要是给政府找麻烦,我还能跟着你工作?”听完这番质朴的语言,黄晓明当场落泪,“这样的百姓我们不依靠,还能依靠谁?”
棚改工作人员留下的汗水换来了百姓满意的笑脸。2015年年底,3.3万套回迁房的建设和回购任务全部完成,搬迁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北梁棚改任务顺利完成。
当年挤在棚户区的百姓如今都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每到傍晚,北梁新区欢声笑语。在宽敞的空地上,大家有秩序地跳着广场舞,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扭一扭地奔跑着。在小区门口卖面点的小姚说:“搬到这里生意更好了,每天能卖100多个焙子(当地的一种面点——记者注),每天能赚将近200元。”
2015年8月,包头市荣获全国唯一的“全国棚户区改造示范城市”。包头棚改模式由此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棚改机制得到验证;从“先拆迁,后安置”到“先安置,后拆迁”,让拆迁居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创新融资机制,围绕“硬骨头”,集中精力打攻坚战的“实干奋斗、团结协作”的棚改精神发扬光大。包头更是作为中央政府“棚户区外交”中的范本,被推荐给蒙古国,并将援助蒙古国的棚户区改造。
当以北梁棚户区改造为原型的电视剧《安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黄晓明一集没落地看完了,看着电视里熟悉的场景,他过电影一样地回顾了自己接触过的每个拆迁户的脸庞。电视剧大结局的第二天一早,他到北梁新区走了走,“这些老百姓值得政府去改善他们的生活。”
戎占斌也看了《安居》,在电视里,他看到自己在北梁生活了30多年的影子,虽然也会留恋曾经的院子,“但是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不能比。如果没有政府,可能我这辈子都住不了这样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