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8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用理论武装自己 用理论点拨他人

——记第74集团军某合成旅“黄草岭功臣连”车长王锐(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通讯员 丛纬义 朱乾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16日   03 版)

    在“黄草岭功臣连”,除了“兵王”“双特尖兵”等霸气的绰号,王锐还有一个称号——编外指导员。

    每天训练结束,总结完训练心得,他就会在手机上学习习近平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这已经成为他近几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他也喜欢读文史方面的书籍,金一南的《苦难辉煌》读了好几遍;他每天关注时事,日记里写满了关于两会、九三阅兵、陆军领导机构成立等新闻的感想。

    “一名士兵怎样才算建功立业?”闲暇时,王锐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得其大者而知其小。”他说,“作为一名装甲兵,思想上的进步才是最大的进步。”他觉得,要把自己和这支军队的强军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

    身边的一些战友提出,一个普通战士,每天重复着普通的工作,“‘强军梦’离咱们太远了”。可王锐认为,强军梦为每个军人都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我的强军梦现在就是练好突击车的三个专业,考取通信和射击的两个特级。”他在日记中这样写。

    王锐的挎包里经常装着“三件宝”:折叠小台灯、防水油布毡、学习随身抄。无论是驻训的夜里,还是训练间隙,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学一学最新的理论。

    战友们渐渐发现,他不仅学,还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训练中。驾驶员唐明镇记得,自己刚刚转成士官后思想不稳定,“干什么事都很懒散”。一次他跟王锐倾诉,王锐用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激励他:“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不管训练多苦,工作多累,他都坚持天天写日记。入伍之初体能不好,他每天多练半小时,练成了连队“飞毛腿”;只有高中学历,他挤出点滴时间学文化,拿到大专学历后又参加了本科自考……

    成为“全能车长”后,连队让王锐谈体会,王锐说他全靠“笨功夫”,遵循的是“1万小时定律”——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坚持,即一周5天、每天8小时,坚持5年以上。“1万小时”也成为激励战士成长成才的特有名词。

    王锐也把这种精神用到理论学习中,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几年下来,他研读了20余本理论书籍,记满了12本理论笔记,撰写了10余万字的心得体会。战友们说,王锐读过的书“五味”俱全——油墨味、汗水味、柴油味、海腥味、泥土味。

    博士排长王钦龙第一次见到王锐时,觉得他“有兵味儿,有气质,说话很严谨”。当时,因为不适应连队生活,刚到不久的王钦龙情绪一度很低落。王锐宽慰他:“排长,习近平主席说‘不忘初心’,你想想当年为什么入伍,面对党旗宣誓时的场景。”

    回忆起自己满腔抱负参军、庄严宣誓入党的情景,王钦龙内心深受触动。他调整好心态,学专业,学带兵,学管理,很快融入了连队生活。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点拨,我有可能就放弃了。”王钦龙感激地说。

    此外,王锐还在连队开办了“黄草岭微讲堂”,成立了6人理论学习小组。战友们向别人介绍王锐时,都会笑着说:“他是我们的编外指导员。”

    王锐觉得,学习理论改变了他的思想,“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入伍之初,他的目标是专业晋级,当个好兵转士官。而现在,他已经在思考如何跟上转型步伐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通讯员 丛纬义 朱乾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16日 03 版)

用理论武装自己 用理论点拨他人
“铁女”春芳的八年“抗战”
甘肃将提高村干部报酬及村级组织办公经费
10名大学生记者赴贵州水城县蹲点采访扶贫
浙江湖州:银团合作助力青年创业
宁夏泾源:金融扶贫引来源头活水
白鹤滩:攀登水电工程的珠穆朗玛峰
十年换新颜:华煤的绿色嬗变
上海浦东:三顶“大盖帽”合并,执法一竿子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