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人人尽责,节能减排人人担当,绿色环保人人作为,生态文明人人践行。”这是河北唐山市教育局的一份工作材料对当地“校园新风尚”的诠释。“学校作为传播科技和文明的重要阵地,理应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作出表率。”唐山市教育局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主任雷清源说。
这一点,唐山学院副院长尹海华感受颇深。2002年,经过高校的整合撤并,唐山学院正式组建。北校区如何建设?当时,市里有关部门向他们推荐“土壤源空调热泵系统”。
这一提议,让唐山学院面临选择。由于很多人对于利用地热资源一无所知,难以想象还有这样一种“斩断燃煤污染、地热可以帮忙”的样式。多年之后,一些专家将未来雄安新区“摆脱燃煤、没有烟囱”的希望也寄托在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时,“先进技术、节能建筑”的理念给尹海华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燃煤集中供暖,学院就要增加600多万元支出。多花这600多万元值得吗?唐山学院党委多次讨论研究,有人提出,这一系统作为新生事物,这么大范围的应用比较少见,应该慎重。唐山学院经过研究,认为眼下看是多花了一些钱,但从长远来看,符合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他们能做的就一个字:干。
校园里的楼陆续盖好了,师生们的体会是:冬暖夏凉,比集中供暖要好。由于是全市率先应用了环保新技术的大型建筑,有关部门拨付了400多万元奖励,唐山学院采用“土壤源空调热泵系统”的实施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有人给他们算了笔账:每年能替代燃煤1684吨,每年节约费用168万元。
今天,回头再看当初的决定,尹海华颇为感慨,当时一次性投入,表面看是多花了一些钱,而从常年带来的节约效益和环保效果来看,实际上节省了很多钱,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正是由于这样的努力,2016年,唐山学院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评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在唐山学院,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走进这些应用了新技术的建筑,在炎炎夏日里,感受到的是丝丝清凉。唐山学院后勤处副处长韩冬生说,到了冬天,就会采用取暖模式,让人们感受到寒冬里的暖意。在监控室,记者发现,这里可以对校园供电、供水、供暖和建筑冷热进行实时数据检测,随时监控浪费和异常现象。
在唐山学院,不光有很多节水、节电设施,该校还号召全校师生“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每年都要开展“低碳生活,幸福每一天”“关灯一小时”“自行车上下班”等活动,还印发《节能减排行为手册》,在办公、学习、生活等场所张贴提倡节水、节约用纸、减少剩饭等的警示语和标识。
而在唐山市丰南区教育局局长董国才看来,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首先保证农村学校有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此,当地下大力气推动“花园式学校”建设,全区大部分中小学进行了校园改造。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看到,校园里绿树成片,鲜花盛开,各个区域的绿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进校门的“筑梦园”里,有着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好的环境陶冶人,好的环境塑造人。”董国才说。
董国才心中还牵挂着农村小学冬天取暖的问题。为了改造烧煤的锅炉,区里一次性投资了3000多万元,以能“一劳永逸,不再烧煤”。而在整个唐山,因校制宜,全面改造了学校的取暖方式,实现了清洁取暖。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1012所学校进行了取暖烧煤锅炉的改造。
环境变好了,环保的意识才能真正深入人心。中小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主要靠一些活动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节约和环保意识逐渐形成。早在2010年5月11日,唐山市就发出了创建“绿色校园”的通知,提出既要“美化校园环境”,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趣,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环保意识,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提高”。
有着“河北省绿色学校”称号的唐山市丰南区银丰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刘万金说,他们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人本、享受教育”,近年来,利用多种方式实践着“节能环保,绿色校园”的追求。
走进这所学校,就被他们展示的各种艺术品所吸引。废旧衣物、枕套,通过学生的重新剪裁、拼接、粘贴,变成了人物、花鸟的精美布贴。面对着周边地区出现的“社区小广告”,学生们在课堂展开“小广告的拯救”大讨论,在自家门口和社区楼内清理广告、保存碎片、统筹创意,最终呈现了一幅幅精美的“小广告”艺术作品。他们还以“科幻画”的创作为必修课,浓墨重彩地铺陈“环保未来”的底色。近年来,银丰学校的环保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
空气净化器、垃圾收集车……充满想象力和科幻色彩的环保科技作品,都由孩子们自己创意和动手制作,看到这些作品,雷清源感觉眼前一亮。“看来,环保和节约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