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8月2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高精度的水准 能吃苦的精神

“大国制造”一线青工的坚守与自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25日   T02 版)

    参赛选手们参观沈阳工业博物馆。许骥腾/摄

    他们曾被认为是中、高考的失败者,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在另一个考场成为佼佼者,并取得令人赞叹的成绩。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20多岁时就拿到了技术工人的最高级别——高级技师。这个群体里,有人在参与制造中国商用大飞机,有人在加工火箭和卫星的零部件,还有人在生产核燃料的元件……

    这一群体就是在“大国制造”生产一线的青年技术工人们。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路上,他们被寄予更多厚望,同时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平台。

    近日,在沈阳举办的第13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16家中央企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第一次直接组队参赛,来自“大国制造”一线的数十位青年技能人才同台竞技。

    “不被看好的学生”也能参与到“大国制造”

    今年28岁的甘露,参加了此次大赛数控车工的比赛。第一次参加国家级比赛,他带着学习的态度来到沈阳,与国内同领域里的高手切磋、交流。

    他是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三车间的一名数控车工。高考失利,无奈选择上技术院校。好在从小喜欢拆东补西的甘露,很快就喜欢上了自己选择的数控技术专业。3年的高职生活忙碌又充实,成绩优异的甘露通过多轮筛选后,顺利进入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集团下属的骨干成员单位,我国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基地。在那年,这家企业只招了3名职校生。

    但是进入车间工作后,甘露面对全新的机床设备无从下手,如何操作需要师傅手把手教。甘露勤奋好学,从独立加工小零部件到生产大管座,跟着师傅一点点学艺取经。两年后,他已经能够独立操作一台数控车床了。

    “核燃料元件就是装核燃料的器具”,谈到自己生产的零件和产品被誉为“核电粮仓”,甘露很是自豪。

    今年23岁的陕西小伙儿孟增,一路连跳了两级,4年前就成为了一名高级技师。上初中时,老师经常念叨“知识改变命运”,可他就是对书本不感兴趣。初中毕业,他直接选择上五年的大专。

    “喜欢才有学习动力”,学机电一体化的孟增,边学习边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技术大赛,还取得了不错的名次。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孟增成为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为煤炭企业生产钻探机。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杨晓涛,这次和同事一起来参加“振兴杯”。作为一名大国小匠,杨晓涛和他的伙伴们在为火箭、卫星和导弹制造零部件。

    周围朋友说杨晓涛的工作“太高大上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那份压力。因为使用的都是非常昂贵且难加工的材料,如何保证每件产品都合格,很是考验手上的功夫,“可以做得慢,但不能做坏”。

    这些严苛的要求,中专毕业的杨晓涛都可以出色地完成。他说,学历不高,就更要在日常生产操作中多钻研,向师傅多请教,把擅长的技术活儿做得更完美。

    毫米为单位  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工差

    在此次“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数控车工和模具工的比赛,重点考察一线青年技工的基本素养,特别是在生产中对高精度的把控。

    此次大赛的数控车工裁判李明介绍,考试题要求选手在5个小时内,高产且高效加工完成一个独立件和三个批量件。而独立件有50多个尺寸需要进行测量记录,工差最小的范围要在0.015mm以内,最大的也要控制在0.034mm内,超过规定工差范围就不能得分。选手要加工的批量件,尺寸虽然只有4、5个,但只要一个尺寸超过规定工差,整件产品为零分。

    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质量要求,也是这些“大国制造”的一线青工们每日恪守的基本操作准则,如此才能保证每一件产品都是合格品。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甘露所在的机械加工车间生产的核燃料元件的精度和质量要求非常苛刻,稍有不慎没有排查出不合格产品,就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大事故。

    刚工作时,甘露生产出了几件报废品,师傅提醒他质量很重要,要加强自检。但甘露并没当回事,“不就废了几件产品嘛”。没多久,他又加工出了报废品,而且还造成了批量报废。 师傅很生气,但并没有多说什么,还帮忙挽回了局面,否则公司会蒙受经济损失。从那以后,甘露下决心,“不给师傅和自己丢脸”,他手中再没出现过报废品。

    甘露生产过最小的零件重量只有3、4克——相当于小拇指头大小的端塞,最高产量每天1000多件时,也能够保证每件都合格。

    日常生产,工作强度和压力让杨晓涛着实不轻松。作为特殊的军工行业,平日里,杨晓涛和同事加工着许多细长轴、薄壁件、小孔和深孔等形状的零件。因为零件的材质昂贵,刚入厂时,只能跟着师傅做简单的操作步骤,画条直线或是圆弧。

    现在,已经工作四年的杨晓涛,不仅可以出色完成工作,还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操作工艺的小创新。现在他和同事加工的零件,因为难度高,买不到现成的工具,就干脆自己制作加工工具。

    坚守与自豪

    要想在“大国制造”生产一线做出漂亮的成绩,不仅需要高精度的技能水平,吃苦耐劳的干劲更是不可或缺。

    有一次在工作, 甘露和同事得到临时通知,要紧急加工一批新型专项产品。用机械加工出的产品虽然完全符合图纸技术要求,但怎么也达不到焊接条件,只能进行人工抛光。但产品数量庞大,又临近交付期,时间紧任务重,车间团支部成立了青年突击队,组织10多名青年技术工人,加班加点轮流对这批产品进行手工抛光,整整干了一个月,最终大功告成。大家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大都被磨破了,以至于上班打卡时连指纹都打不上。

    类似情况并不鲜见。有一年,为了生产8台重量50多吨、长13米多、高4米多的大型车载钻机,孟增和队友们在户外加班加点干了一整年。因为车载钻机体积巨大,只能在户外组装。夏天,大家被西北燥热的太阳炙烤,冬天再冷也要在户外坚持工作,最忙时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

    尽管辛苦,但大家还是愿意坚持,并且很珍惜现有的工作。在孟增看来,知识能改变命运,技术也可以,既然做了这一行,不吃苦,哪里有成绩。

    成为一名大国工匠,是很多“大国制造”一线青年工人的梦想。这也鼓励着他们每月拿着三四千元左右的薪水,却仍然能严格恪守高标准的生产要求。

    这几年,青年技术工人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提高和更多机会的获得。目前,在央企、国企内,青年技能人才被鼓励去各类技能大赛中一展身手,去获得荣誉和职称晋级,而不像以往只能在单位里等着职称晋级。

    作为车间里有名的技术能手,孟增每次参加各类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公司不仅会给他荣誉和奖金,还会选树他为同事学习的榜样,让他颇有成就感。

    在中国一汽集团,鼓励各个技术层之间的交流互动,车间的一线工人可以随时与零件设计师和电器工程师沟通和交流。已经在一汽集团工作7年的杨程对此深有体会。他介绍,在所在单位,汽车返修的岗位非常少,但大都向年轻人倾斜,喜欢研究、勤于动手的一线工人总能找到发展机会。

    看到这些优秀央企技术工人的成长,不少家长不愿意再勉强让孩子读三类本科。经常有身边朋友向孟增咨询,哪家技校就业好,哪个专业热门。

    不过,虽然很多人开始愿意报考技术院校,但最终选择去生产一线的还是少数。杨晓涛清楚记得,当时同班30多名学生,最终选择做技术工人的屈指可数,有的改行做了销售,有的则当了服务员。“我们这样又脏又累,钱也不太多的活儿”,很多人不愿意干。

    最终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青年技术工人,既是因为对手中的工作有种自豪感,更看到了技术工人日后可以大有可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8月25日 T02 版

“大国制造”一线青工的坚守与自豪
李强:我要做一部关于矿工的动画
领队心语
慢工出巧匠 将灵感“可视化”的900分钟
质量意识在心中 大国工匠在路上
认真了 你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