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8月2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一直避免成为我妈那样的母亲

王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25日   07 版)

    春节回家前,我曾对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设”:无论我妈说什么,我都要做到“三不”——不反驳,不辩解,不生气。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如果做不到,后果很严重……

    然而,我再怎么修炼都不及我妈的功力。过年期间在家里吃火锅,我负责调芝麻酱。因为想着父母岁数大了,摄入过多油脂对健康不利,所以我就用温开水调,而没有像我妈习惯的那样,先加些香油把芝麻酱调稀。我妈发现了,立刻从我手里把碗夺过来,我赶忙解释:“这样油少一些,更健康……”然而我妈根本不听,惯常的指责随之汹涌而来:“说你的时候你从来不虚心,总是……”

    她这一句话,就令我仿佛瞬间穿越回到了青春期,面对我妈的指责,愤怒、委屈、恐惧交织在一起……我感觉到自己的胃在紧缩,只能努力控制住不说话,转身离开厨房。

    这样的情景我太熟悉了。从小到大,事无巨细,我都必须照我妈说的做。哪怕仅仅做事的顺序和她不一样,都是不对的。她这样要求的结果,是我的逆反加剧,尤其是青春期时,母女冲突成了家常便饭。

    高考结束,在我妈控制下的生活终于熬到了头,我报的志愿全是离家千里之外的大学。在只有绿皮火车的年代,这样的距离足以让我妈鞭长莫及。记得刚上大学时,周末或抱着一本闲书坐在树荫下发呆,或与同学去校外小市场闲逛,享受着没有妈妈干涉的自由。

    后来学了心理学,不断反思在原生家庭的成长模式,特别是与我妈的关系。从理性层面我能理解,她对我的控制源于她自己的不安全感,又因为爱我,她才担心我会出危险,会犯错。然而我仍然认为,这担心背后是对我的不信任——不相信我会照顾好自己,不认可我是有能力的。于是这分不信任更让我感觉受伤。

    早在上初中时,我就对自己发誓,将来有了孩子,绝不要成为像我妈一样的母亲。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我妈就给外孙女买了一架电子琴,我陪着女儿学了两三个月,发现她并不太喜欢,纠正她的指法错误也让我变得严苛唠叨起来,感觉自己越来越像我妈了。意识到这一点,当女儿含着泪问“我能不能不学琴”时,我马上干脆地回答“能”,果断中止了这个引发我们母女冲突的差事,我妈的心意从此成了玩具和摆设。

    女儿青春期时在家里几乎没表现出叛逆,因为我基本不给她这样的机会。她在学校里有了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回家就会说出来。半大孩子总会有不成熟的举动,她的做法我也不是都赞同,但多数时候我只是倾听而不评价,相信她会从事情的自然后果中获得学习。即使遇到我认为有必要说出反对意见的时候,我也会特别说明:“我不同意你的做法,但这只是我的意见,供你参考。”

    我自认为我这个妈当得不错,女儿也予以肯定,会说:“我妈比你妈好,因为你妈总是说你不好,而我妈总是觉得我好。”但是,有时候她也会对我的完全放手表示不满,因为她主动征求我的意见时,往往得不到确切的答案,即使像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去哪儿工作、找什么样的男朋友这类问题,我也坚持让她自己作决定。

    有时我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样做是不是矫枉过正?完全让孩子自己做主,是不是我这个妈也不够负责任?然而我妈对我的控制,令我对“控制”产生了过敏反应,一方面特别警觉来自于他人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唯恐自己无意间对他人产生了过多的影响,尤其害怕自己的好恶会影响到女儿的人生选择。

    我很有些为自己对女儿的放手而自豪,认为这是出于对她的信任,相信她是有能力的,能够为自己作出合适的选择。重要的是,我没有成为我妈那样的母亲。

    但认真反思起来,我的放手的背后,是不是另一种不信任和担心——不相信女儿能够分辨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妈妈的愿望,担心她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觉察到这些让我颇为震惊,也有些沮丧。我一直避免成为我妈那样的母亲,我对女儿的态度也和我妈对我完全不同,但无论是她的控制,还是我的放手,都源于不信任和担心,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且,我妈和我都没有与对方沟通,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于是,那天我认真地问女儿:“你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总是不给你答案,你会有什么感受?”

    女儿一脸淡定地回答:“没什么呀,其实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也就是想听听你的想法,参考一下。”

    “如果我的想法和你的不一致呢?”

    “如果我觉得自己是对的,还是会坚持。”

    我向女儿坦白了我的担心,她也告诉我,很多时候她征求我的意见,其实是希望能得到我的支持。

    这样的交流让我释然了许多,也再一次放下了一些对我妈的不满。作为母亲,我们都做得不完美。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应该接纳不完美的我妈。

    既然在我妈的控制下,我都能长成今天的样子,拥有不错的人生,那么,我对女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哪怕她也有个不完美但足够爱她的妈妈。

王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8月25日 07 版

过犹不及 代际创伤不必刻意修复
倾情参与过度也会变成“毒药”
一直避免成为我妈那样的母亲
发飙的时候 你的儿童自我占上风
性教育核心是建立自我边界
过度心理补偿更易焦虑 真正的共情要不断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