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9月0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华山论剑

职称制度改革 请到基层“四看”

郑建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04日   10 版)

    职称制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落地”比较复杂,它并非只是打破平均主义、以职称工资作杠杆撬动教师的积极性那么简单。要想更全面地了解情况,笔者建议大家到基层去“四看”:一看学校领导有多少没有评上高级职称;二看评选的全过程;三看已经评上了高级职称的人在想什么;四看没有评上的人在干什么。

    在基层学校,“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的交集相当大,几乎没有几个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不是高级职称的。如果说他们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领头雁,评上高级职称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压根儿不上讲台的总务副校长、学校会计甚至食堂司务长,却比很多一线教师早一步评上了高级职称,又作何解释呢?高校有独立的“学术委员会”评审教师职称,可中小学哪有“学术委员会”呀,垄断这一职能的是权力无边的“校委会”。

    再来看看高级职称的评选过程。

    2005~2008年,据说H省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没有达到国家要求,所以每年分到一个乡镇的高级职称指标往往有七八个,要求不太严,淘汰率较低,当时很多基本够条件的教师很容易地评上了高级——如此“放水”的结果,不仅造成高级职称的含金量降低,更造成了后来的“评职难”。2009年开始H省政策收紧,每年分到一个乡镇的高级职称指标只有一两个。

    前些年,据说人事部门留有高级职称的计划外“指标”,当时的确有一些不够格的“关系户”由此捷径评上了高级职称。这令很多教师心寒。好在这种搞法后来被坚决叫停,并规定必须将评审过程全程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可还是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萝卜招聘”——用障眼法改变上级的评审标准而为个别人量身定制标准;比如“暗度陈仓”——分班时名义上是平行班,却私下将优质生源集中在内定人员所任班级,以保证其“教学效果”遥遥领先……那些埋头苦干的老实人找谁评理去?只能一声叹息。

    好不容易从本乡镇的竞争中胜出,材料被交到市里了(评审权在地级市),还要赶紧辗转求人去“沟通”市里的评委,否则,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评委们如何确定最终名单,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未见他们为了解申报人的情况而来学校听课、调查、座谈。如果他们仅凭审阅申报材料就能选出对的、淘汰不合格的,那也太神了吧?

    再来看已经评上了高级职称的人。坚持挑重担、扛大梁、搞课题、带徒弟的并不多,相当一部分在争取教“副课”、少教课,比如数学高级教师去教美术。反正高级已经评了,工资也加上去了,还有必要那么拼吗?

    够格而没有评上高级的教师,有的多次申报又多次被淘汰,终于放弃;有的自知没有竞争力,根本不去报名;有的还在苦苦挣扎,在校就逼着学生进行应试训练,在家就写论文、准备计算机考试……对这些教师来说,身边那些水平、能力、敬业精神都不如自己的“高级教师”的工资更具明显优势,也许是激励,但也许是挫伤。

    买了房子的希望房价继续涨,没买房子的希望房价下跌。同样道理,评上了高级的希望保留职称制度,没评上高级的希望取消职称制度。有些人批评平均主义,却可能不知道很多教师在无奈地面对现实时宁要平均主义,也不要那种“袖筒主义”遮掩下的职称制度。

    我们当然希望职称制度改革能促使中小学教师下班以后读书、研究、撰写教育教学反思。但现实情况是,甭说下班时间,有些已经评上了高级的和评高级无望的教师在上班时间偷偷地去搓麻将、打扑克。说好了的职称制度的激励作用呢?

    至于评“正高”,基层学校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若真等到政策落地的那一天,恐怕有些人不仅不怕在照妖镜下现了原形,还会又削尖了脑袋捷足先登呢!

    经是好经,就怕和尚嘴歪。因此,基层教师有几点希望:

    一是希望职称评定去行政化,不要让裁判员去当运动员,高级教师应更多来自一线教师而非行政管理人员。

    二是希望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阳光操作,公正公平,对以权谋私、暗箱操作者严肃追责。

    三是希望尝试高级职称任期制,任职期满重新评审。毕竟,养懒人的制度不是好制度。

    (作者为湖北省广水市武胜关中学教师)

郑建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9月04日 10 版

城乡大学生求职差别有多大
基层教师为何反对“弹性离校”
职称制度改革 请到基层“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