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睡”就是40年——

校运会纪录难破源于学校体育遭受偏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慈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18日   08 版)

    日前,新华社的一篇《中学生运动会 部分项目纪录40年无人破》的文章又一次揭示了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的堪忧状况。不过,对于学校体育的竞技层面而言,却又出现了“可喜”的景象,在9月16日于杭州闭幕的全国学生运动会上,掀起了破纪录狂潮——有30人49次破35项赛会纪录。

    按照新华社的报道,东北某省会城市的中学生运动会,部分纪录已经沉睡了40年。这一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也不是个别现象。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多位中学体育教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的部分校运动会纪录都存在三十多年没被打破的情况。

    相对于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的孙杨、傅园慧、谢震业等精英运动员而言,地区的中学生运动会和学校运动会极少出现精英运动员身影,参加者基本都是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普通学生。在这些以普通学生为主体的运动会上,破纪录成为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反映的是我国学生体质状况不甚理想的现实。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向记者表示,“我国95%以上的学校没有顶级的精英运动员,他们的运动会纪录原来是由普通学生创造,后来也要靠普通学生去打破。后来的学生打破不了这些纪录,只能证明学生的体质、体能、运动能力在下降。”

    按照人类发展的正常规律,每一代人的营养状况、身体发育情况、运动训练条件和手段都在提升,运动纪录理应不断更新。王宗平表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之前,全国范围内,学校运动会的各项纪录还是呈现出经常被打破的局面,大范围的出现学校运动会纪录越来越难打破的状况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这与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开始出现持续性下滑的时间基本吻合。

    过去,每所学校每一届的普通学生中,总有几名学生或是短跑特别好、或是跳高特别好,如果按照人类运动能力优秀概率的分布状况,普通学生群体中有个别某些运动素质特别突出的学生才是正常的,但现在,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少。

    多名体育教师向记者表示,过去,如果一个孩子的某项运动素质特别突出,家长通常倾向于让孩子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利用业余时间加以训练,努力获得为升学加分的可能。但现在,家长考虑的升学因素会更多,加之体育升学的照顾力度又在减弱(二级运动员加分被取消),孩子的生活方式总体上也更“宅”,因此,只要孩子要参加高考,那么,除了那些铁定要上体育专业的学生之外,大多数普通学生都不会再发掘自身的体育特长去加以培养。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习和对升学有帮助的事情上,这是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选择。

    在王宗平看来,学校运动会纪录难破的现状显示出,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与我国竞技体育不断创造佳绩相比,这样的反差更显示出我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割裂状态。

    一部分精英运动员为中国创造了竞技体育的辉煌,然而,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参与度和运动能力培养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王宗平表示,学校体育要保证“三有”:有体育课时、有练习密度、有运动负荷,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目前国内还是有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做不到。而在高考“指挥棒”短期内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当普通学生的运动不足、体质不强、眼睛不亮的“三不”现象愈演愈烈,各级各类学校的运动会纪录一“睡”就是三四十年也就司空见惯了。

    本报北京9月17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慈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9月18日 08 版

37岁北马让“老兵”怀念引“新兵”热捧
中超联赛延续冠军悬念
校运会纪录难破源于学校体育遭受偏见
欧洲外援成为CBA的“香饽饽”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