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保住后,大笔的教育经费投给了谁、花在哪儿、产生了多大效益,则成了检验“4%办公室”的下一任务。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最新数据,2016年教育经费总投入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间的分配占比分别是7.21%、45.29%、15.84%、26.01%和5.65%。
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也是教育部一直坚持的经费投入重点。
那么,4%究竟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
在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油洋乡中心小学担任校大队辅导员的向立华曾经是一名孤儿。在村民、学校、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留在他的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曾一直是乡村教师的现实写照,然而,随着农村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像向立华这样的90后乡村教师选择留在了农村一线工作。
事实上,为了补齐“短板”,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通知,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奖补资金112亿元,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向立华感慨,“现在的条件比我上学的时候改善了太多”。
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据了解,我国累计资助各教育阶段学生4.25亿人次,累计资助金额6982亿元(不含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为3600多万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改善营养膳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农村学校上学饿肚子、吃凉饭现象基本消除,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