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河小禹”专项行动结束后,泉州师范学院“我是河小禹”实践队成员翁莉莉在总结材料中写道,“我们与河长面对面、顶着骄阳徒步巡河、寻访优秀案例、实验室内测水质……只为唤起更多人重视保护母亲河,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翁莉莉的大学生志愿者伙伴共有1346名。今年6月,为推进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推行河长制,福建省河长办、团福建省委、福建省学联联合开展以“保护母亲河 有我河小禹”为主题的福建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河小禹”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动员组织省内67所高校110支实践队的1346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全省84个县(市、区)开展“六个一”活动:开展一次县域河段巡查,开展一系列宣传河长制主题活动,挖掘一个实行河长制过程中的优秀案例,帮助成立一支长期青年志愿护河队,开展一次“我与河长面对面”活动,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或社会实践总结。
为了将护河工作落到实处,团福建省委除了发动环保、水利、水文等相关学科专业师生,组建包括5支博士团队在内的40支专业实践队开展课题研究外,还动员各高校组建70支非专业实践队,积极开展河长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和调研工作。
福建农林大学平和蜜柚产业护卫队就组成了一支由生科院、资环院、林学院等学院,涵盖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的多专业、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队负责人鲁振亚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队员们通过历时10天的调研,深入7个乡镇,走访近150农户,获取96份有效调研问卷,制作并发放《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手册》近1000份。由于将农户调研与“河小禹”两项工作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成员专业的匹配性,并结合平和县当地实际情况,从化肥、农药施用角度分析河流水质问题,利用调研得到的可靠数据,最终帮助当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为了让“保护母亲河”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提升“河小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团福建省委自主研发了“河小禹”APP,用户可在软件的“护”、“赞”、“忧”以及活动信息模块在线发布河情。各高校实践队也衍生开发出一批“河小禹”文化产品,:华侨大学实践队改编创作巡河神曲《河小禹》、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实践队开展 VR 体验活动、福建师范大学实践队开发出“河小禹冲冲冲”手机游戏等。
各实践队还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梳理治河管河护河优秀案例,总结优秀治河经验,并在县级河长办、团委的帮助指导下,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河长制建设,实践队以“1+1+X”的模式,共帮助当地成立58支“河小禹”青年志愿护河队。
“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很有活力和创造力,给我们的护河工作带来不少帮助。”宁德市蕉城区河长办综合股负责人黄祥春对实践队成员的工作表示肯定。他认为,保护母亲河是一项全社会都需要关注和参与的长期性工作,实践队成员在当地线上宣传+线下活动双结合,有利于影响和带动更多人意识到护河的重要性,从而广泛参与进来。
受益的还不止于此。“这也是一次自我受教育的过程。”厦门大学“厦至龙湖”实践队成员黄睿表示,他们所在的团队通过座谈走访、实地调查等实践活动,不仅发现实践所在地区护河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也调研得出了当地“未建立河流一体化管理模式”、“监管手段不足”、“地校联动不够”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最终形成了一份近2万字的调研报告。“对我们而言,这是亲身参与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机会。”
据统计,实践队成员已深入巡查全省1000多个河段、里程1383.75km,开展主题活动130余场,挖掘典型工作经验36个、治河护河优秀人物31位,相关网络报道、文章2300余篇,微博微信阅读量突破30万人次。
“团福建省委主动服务生态省建设大局,发挥共青团系统组织化和社会化动员优势,以破解河长制建设存在的社会共治难题为切入点,以开展‘河小禹’专项行动为助力河长制建设的结合点,探索社会化动员参与河长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径。”团福建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河小禹”专项行动将列为每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项目,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助力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化作每个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