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北大国子监大讲堂:在创新中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沈杰群 实习生 林英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6日   08 版)

    9月8日上午,第六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在孔庙大成殿前广场开幕。开幕式“拜师礼”邀请了来自东城教育系统的22名优秀教师代表和80名学生代表互行鞠躬礼,并共同向孔子像行敬师礼,体现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刘立军/摄

    周桂钿

    陈来

    楼宇烈

    陈祖武

    9月,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联合北京大学,依托第六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平台,举办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1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总结市民教育经验成果,表彰优秀师生,普及国学教育读本,举办名师国学讲座,传承民族优秀国学文化。

    2007年3月,北京市东城区和北京大学以国子监700年太学底蕴为奠基,立足北京大学百年学术传统,延续蔡元培先生平民教育理念,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国学公益讲座,共同构建民族的、大众的、权威的国学文化学习平台。当年9月8日,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坛授课,北京大学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题写了匾名。

    10年来,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坚持每两周举办一讲,已累计开办固定讲座164期、流动讲座30余期,数万人次学员到现场聆听,10万名市民通过网络参与学习。从2013年起增设了流动大讲堂,每年推出8~10门精品讲座,下社区、进学校。2015~2016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北京·东城·学网”网站版、移动端和大讲堂微信公众号相继上线。从最初的固定课堂到今天的“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体验式学习”,国学教育的平台向北京每一方学习的沃土延伸,已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国学精品课堂。

    10年来,北京大学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了从国学经典到传统文化再到西方经典文化的课程体系框架。课程内容涵盖中文、历史、哲学、艺术、北京人文历史等国学文化多领域内容。同时,集结优秀讲义出版了《诸子源流》《文苑英华》等市民普及读本,成为深受学员和社会欢迎的经典国学读物。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坚守“秉德从道、讲信修睦;敦厚包容、善建天下”的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多方合作、资源融通、需求对接、生动活泼的市民教育特色之路。本次“国粹溯源 华夏流芳”国子监大讲堂10周年大师讲坛,邀请陈来、楼宇烈等国学大家开展专题讲座,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神盛宴。

    周桂钿:孝是一辈子的事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孝老爱亲是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9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桂钿在国子监彝伦堂讲授《国学中的孝道》,拉开国子监大讲堂10周年大师讲坛的序幕。

    “复兴中华文化首先要转变观念,过去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定性为糟粕,把孝道也视作封建文化的糟粕,糟粕谈何复兴?知国才能爱国,文化自信才能复兴文化,我们要学习研究自己的文化,首先要知道,然后研究精华在哪儿。比如孝道,孙中山就说过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也是优点。”周桂钿说。

    中国的家庭关系讲究维持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够稳定。汉代以孝治天下,举孝廉,做官的第一个条件便是孝顺。而西方有理论认为,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但是子女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周桂钿觉得,中国文化优于西方的一个方面,就是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不是单向的。

    “孝道本质是什么?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一句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报答就是礼尚往来、知恩图报延伸出来的。”周桂钿说,古代讲“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养儿方知父母恩”,中国的文化基因强调礼尚往来,我们要尊重自己的传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的开始是要保护好身体,减少父母的担忧。《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谈及一些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周桂钿认为这是大不孝。此外,孝能养,能养父母,还得有敬,对父母有恭敬之心,让父母愉快。

    《孝经》里提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对古人来说,幼年时期以侍奉双亲为孝行之始,以为君王效忠、服务为孝行的中级阶段,以建功扬名、光宗耀祖为孝行之终。应用到现代社会,则是年轻时要保护身体,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到了职场,与上级、同事、下级和睦相处;到了中年,既要赡养父母,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常回家看看。

    周桂钿认为,孝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段时间的事。“终身行孝,有人说父母不在了还怎么孝?实际上父母不在还要坚持孝,就是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为人民多做好事,留下好的名声,这是为父母争光,为祖先争光,为社会作贡献”。

    陈来:在创新中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

    “什么是中华优秀文化?答案很简单: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解决中华文化里面符合这四点的内容,就是中华优秀文化。”9月12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开讲《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

    陈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解读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价值观代表着一种价值的偏好与选择,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从三个方面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在治国理政的层次上,我们讲4个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合为本。”陈来说。

    “以人为本”鉴于古文《管子》,根源深厚。所有古代文明在治国理政上都是秉持“以神为本”,但中国人很早就提出以人为本,并将其作为治国的依据。康有为曾讲,以人为本可以抗拒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观念,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以德为本,即以德治国,与之相对的是以刑治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崇尚的治国理念就是以德为本,用礼俗、道德引导人民,建立“有耻”的社会精神文明。

    以民为本,则是与以君为本相对,《尚书》里讲民为邦本,孟子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在古代君主制的社会里很宝贵,并一直延续至今。

    以合为本,讲的是赞成统一,反对分裂。今天讲以合为本,还指天人合一,这个“合”字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一种价值观。

    陈来说:“社会层次的价值观也有4点: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这4点都是与西方对比出来的。

    责任先于自由,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推崇责任,君子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以天下为重,而西方更重视个人的自由。义务先于权利,西方更突出个人的权利,中华文明则是义务优先,这是中国伦理观的特色,如亲子关系,一定是父母强调自己的义务,而不是子女强调自己的权利。群体高于个人,西方重视个人主义,中国先秦就有“群”的概念,把人民当作整体。和谐高于冲突,中国讲以和为贵,谐和万邦,而西方文化里有冲突意识,宗教战争层出不穷。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陈来认为:“弘扬优秀价值观,要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配合着中华美德的涵养。”

    楼宇烈:过分的物欲追求会让人迷茫

    “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就是一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的问题。不要让自己成为物的奴隶,也不要成为神的奴隶。”9月13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主题为《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讲座中如是说。

    楼宇烈表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更重要是文化的问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塑造,体现出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楼宇烈说,我们现在讲的文化概念是广义的;在中国古代,文化是相对于武化来讲。文有“装饰”之义,文的装饰,让我们人跟动物区别开来,逐渐就形成了服饰、礼仪,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一些东西。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核心是以人为本。“最初人文是跟天文相对而提出的。人文跟天文的差别在于刚柔交错、阴阳变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的含义就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人文的精神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自觉认清自己的身份,然后上升到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就是人文。《周易》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人们接受了人文精神的影响,社会便和谐了。”楼宇烈说。现在我们谈的人文跟科学相对,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

    《尚书》里说“惟人万物之灵”;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是认识到人在万物中的重要位置。在中国文化里,天地自洽,中国人遇事不向外求,强调内因。以人为本,就是重视人自己,反思人自己的问题,才能够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跟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当然,文化礼教并不是孤立不变的,而是顺时、顺治、顺人。荀子就提出“礼以顺人心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在的礼节正在发生变化,构建文明社会也是在遵循人本。

    楼宇烈说:“在中国文化中,我们要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也就是要维护人的庄严,不能沦为物的奴隶和神的奴隶。以人为本就是要维护人的主体性,需要人的自我不断形成,自己控制好人的能动性、主动性,过分的物欲追求会让人迷茫。”

    陈祖武:中华文化是利他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面对传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9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在《对待传统文化得有三种精神》的演讲中指出,对待传统文化得有3种基本精神:继往开来的精神、科学扬弃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陈祖武抛出了几个问题: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吗?中华文化当中讲的“天下”是一个什么概念?

    “中华文化绝非利己文化,而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的,去追求高尚理想和境界的人类先进文化。”陈祖武提到,中华民族的“利他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论语》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思想,到老子讲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做人的正道是做好自己的事,对社会有益,不去追名逐利,再到《礼记》里“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中华文化是人己浑然一体的文化,追求人己合一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

    西方总误会中国讲“天下”是想称霸世界,陈祖武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在中华文化中,‘天下’这个词语从先秦一直用到现在,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期内涵是不一致的。”

    先秦时代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指的是周天子所统治的地域。到了秦汉之后,“天下”的概念变化了,专指帝王一统王朝,同样是一个地域概念。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天下”即为此意。

    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实际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时的“天下”不仅是一家一姓的封建专制帝王的统治,还指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一直到21世纪,“天下”有变,有了世界的含义。“天下”这一概念,经历了从地域到专制王朝,到中华文明再到世界范畴的演变过程。

    陈祖武表示,如今是中华民族最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中华民族从弱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现在步入强起来的康庄大道,正面临着挑战大于机遇的时代形势。“要做实事,不喊口号,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化为我们每一个个人的积极性,大家心悦诚服,共同一致往前冲”。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沈杰群 实习生 林英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26日 08 版)

北大国子监大讲堂:在创新中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文明旅游每个人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