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三名摄影记者去年在重走长征路途中报道了上少寨红军桥,2016年9月21日摄影版刊发专题《寨子有座红军桥》,并发起募捐。2017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社、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捐赠180万元为上少寨新建公路桥。
-------------------------------------------------
9月21日,我们重回上少寨。寨子地处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这里依旧是世外桃源。桥上挑担走过的村民和田间玩耍的孩子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桥的对岸是炊烟袅袅的村落。在这里,一切好像掉入了时间的缝隙。走近桥头,熟悉的桂花香也未缺席。拐进桥头的道路旁新挂起了红军桥的标示牌。3个月前,这里迎来了洪水。眼前平静从容的八舟河,雨季凶猛,河水常漫至三四米高。今年的水格外大,桥已经被冲垮了三次。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路过贵州黎平上少寨时,与当地群众共同搭建了“红军桥”。83年来,这座木桥几乎每年都被洪水冲垮,垮了再建。上少寨600多名村民大多数是苗族,木桥至今是他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3名摄影记者通过摄影、文字、视频等方式报道了上少寨红军桥的现状,并在摄影版、“守候微光”微信公号发起为红军桥旁的孩子募捐的活动。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整整一年过去了,如今寨子即将修建一座公路桥。
假如寨子建起一座水泥公路桥,50岁的村民吴章宏给小儿子盖婚房时,水泥和砖块就可以用小面包车拉进村寨,运费能省下四五万元;
洪水再来时,61岁的吴隆义和妻子也可以随时走到村寨对岸的田地,照料地里的白菜和柑;
做猪肉生意的吴朝军可以不用再肩扛或用斗车将猪肉一次次运往镇上的菜市场;
54岁的杨正莲接送上小学的外孙女时,可以不必再担心孩子是否在桥上走得稳;
冬天路面结冰打滑时,吴锡焰也可以牵着马过桥上山去打猪草;
村民种的水果都能用小车运出去了……
实际上,桥的用途比美丽的风景更让村民期盼。如果没有来到这里,生活在水泥森林般都市中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一座普通的水泥桥为何能与人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
“这桥啊,是我们这个寨子的生命之桥。”上少寨67岁的组长吴锡焰为修桥的事情奔波了十几年。家里的相框中,他将朋友照的不同角度的红军桥贴在显要位置,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摆在旁边。这位老人时常畅想有了新桥的生活。同吴锡焰一样,许多在上少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都有一个几十年的架桥梦。今年71岁的吴隆海说,“生怕有生之年看不到(修新桥)这一天”。
水泥桥还未动工,村民们心里的那一座桥似乎已经开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