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打造绿色青岛为己任。如今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引领下,城市地下轨道交通作为交通便利出行的重要部分,和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2016年12月山东省首条地铁青岛地铁3号线全线开通运营。青岛长远规划共修建18条线路,除已开通的地铁3号线,目前有9条线路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走在青岛市的城区,处处都可以看到建设地铁的景象,这里有为了工期的按期完成,而努力加班加点的建设人员。由中国铁建中铁十一局集团六公司负责施工的青岛地铁2号线辽阳东路车辆基地项目,是青岛地铁全线的一个心脏工程,也是地铁停运后列车休息时的家。
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在施工中存在着怎样的困难,施工建设单位又是如何高质高效地按期完成任务。他们又付出了哪些艰辛?青岛地铁2号线辽阳东路车辆基地项目是答案的缩影。
20个月19个亿的大考
辽阳东路车辆基地是全国第一座地下双层车辆运转检修基地,占地面积26.69公顷,主要承担青岛地铁2、4、5号线车辆大架修,以及2号线车辆检修及停放任务。其基地盖体为二层结构,出入段线为四条隧道,两出两入,两上两下。施工现场周边地下还有海缆、燃气管道等管线,隧道密集、管线复杂,隧道下穿市政主干道,施工组织难度大。
自开工以来,辽阳东路项目部贯彻“试验先行、样板引路、首件验收、标准化施工”的理念,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质量管控措施,抓落实、讲实效、积极发挥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质量主体作用,开展一系列现场观摩、质量评比活动,推动工程有序进行。
“在质量管控过程中,以“三检制”为基础,实行施工质量“月检、周检、日检”制度,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全程管控,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各类质量问题,并积极推行质量责任制,绘制质量管理分工图,对项目部技术人员、各施工队进行细致分工,明确工作内容,确保了施工过程中的全程管控,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中国铁建青岛分公司总经理金守华这样说。这也是青岛地铁2号线全线推广的标准化施工。
辽阳东路车辆基地工程总造价近19个亿,工期为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共20个月。这20个月中还要经过两个冬季,许多工作无法开展,实际有效工期仅15个月。单从产值说,20个月每个月必须完成产值近1个亿,如果按有效工期计算,每个月要完成产值1个多亿,工程才能按期完成!辽阳东路项目部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2016年全年大干期间,连续8个月,每月产值突破1个亿,最高峰时月度产值超过1.2亿。现场高峰期人员投入超过2500人,施工强度极高,需合理组织,多点多面作业。”
“仅工程需要开挖的土石方就有190多万方,将这些土石方排成一米见方的土路,可以从北京排到广州。整个车辆基地使用钢筋61000吨。混凝土520000方。施工中用到土建、装修、机电等专业队伍多达56支。怎么按时高质量完成施工,对我们是很大的考验!”项目经理刘军说。
中铁十一局六公司作为全国桥梁建设和车辆段施工领先企业,为应对这次大考,在辽阳东路车辆基地项目超前应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用“互联网+”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用电脑来代替人脑,用大数据分析代替经验管理,用远程全覆盖监控代替人工监管,使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效益等指标均超预期,保持了信用评价一直名列前茅的良好势头。这也是保障辽阳东路车辆基地建设质量和按期完工的关键所在。
引入BIM技术用大数据提质增效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充分准备,就不能获得成功。这句话用在辽阳路车辆基地工程上尤为恰当。车辆基地占地面积大、结构形式复杂、盖体结构工程量大、强度高、工期紧、各专业间技术接口众多、施工组织难度高,物流组织困难。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高超的施工技术固然重要,而在施工前把潜在问题化解掉则更为高效。
2016年9月10日,青岛市地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贾福宁来到施工现场,他戴上VR眼睛,在六公司青岛地铁项目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拨动着转换按钮,无论地下还是地上工程都能尽收眼底。虽然还在施工中,但他仿佛站在已完工的车辆基地内,审视着基地每个细节。
使他能有这番体验的,正是辽阳东路项目部采用的BIM技术。BIM结合三维建模和VR科技,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推广技术,在“十三五”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又被列为重点推进项目。它也是辽阳东路项目部将工程中问题,解决在前面的法宝。
在每一个复杂工程中,审阅海量图纸,都让技术人员无比头痛,稍不留神就可能出错,给施工带来麻烦,辽阳东路车辆基地项目也不例外。运用BIM技术三维建模功能,在审图阶段建立三维模型,能准确、及时地发现图纸存在的各类问题,有效减轻技术人员工作压力。在审图阶段,项目部技术人员仅用两周时间就解决20多个专业近500处图纸问题。
“BIM的神奇之处还在解决车机电安装的技术难点上。通过使用BIM技术,构建机电模型,在三维环境下逐一排除建筑与结构、结构与结构、机电与结构、机电与机电等专业之间的碰撞和不协调,能使工程更加准确高效,避免后期返工,节省成本。在辽阳东路车辆基地项目中,机电部分前期就发现952个碰撞点,其中严重碰撞 13个。”项目总工程师匡艳超说。
BIM技术也能为后期装修服务,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展现不同类型材料的实际装饰效果,项目部、监理、设计和业主可以直观地对多个材料方案进行分析,选择最佳方案,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
通过“互联网+”搬掉“三座大山”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为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提供了条件和载体。
在车辆基地项目工地上,能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也能听到机械设备的轰鸣,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工地上还有一只只“眼睛”在密切注视着工程进度。负责顶层楼板养护的一位劳务队长显然没有发现有一只“眼睛”盯着他。当项目常务副经理吴家宏打来电话,询问为什么没有按时进行养护时,他还支吾着撒谎说“正干着嘞”。谎言或许能逃过身在办公室的吴家宏的眼睛,确逃不过远程监控系统。
“为全面监督施工现场,项目部在现场安装了由监控器、摄像头、全站仪、红外线监控、门禁构成的监控系统。这套系统给管理人员装上了千里眼,可以随时全方位监督施工现场。眼看谎言被揭穿,劳务队长马上安排人员开始养护。事后他说道,人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在成真事了。监控系统中的门禁系统实行实名制管理,胸牌和安全帽相对应,服装按照红、黄、蓝、绿4种颜色,对应管理、施工、监理和领导人员,任何人进出施工现场都有记录,任何的违规违章行为都会被监控制止。极大提高了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王学寿说。
同时,项目部引入多媒体安全教育工具箱,为每一名作业人员建立安全教育档案,使安全教育生动化、形象化、截至目前,累计安全教育百余次,累计受教育人近8000余人次,让安全事故退避三舍。
除了固定的“眼睛”,项目部还为工地配备可移动的“眼睛”。当工人不经意间抬起头,会看到一个白色的小东西飞过现场,这不是好事的鸟儿来看热闹,而是无人机在巡航。一天,负责生产的副经理刘佳进通过无人机传回的视频,发现混凝土罐车没能及时到位。如果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就要影响工程质量。经过仔细查看视频影像,发现出现堵车,导致混凝土罐车无法开到制定位置。他立刻组织疏通,让混凝土车及时到达现场。
除了监控系统和无人机,项目部还运用二维码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管理。一次,工作人员在检查管道时,发现一个法兰盘安装不合理,他询问施工人员,由于时间过去太久,大家都说不清是谁安装的。到此事情似乎变得不好办,但完全不用担心,车辆基地项目每一项单体工程上,都贴有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立即确定具体施工责任人。每个零部件由谁安装、什么时间安装、检验结果如何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大数据分析技术则被用在混凝土养护工作中。以往人工养护,难以做到准时、准量,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工程质量。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发的混凝土自动喷淋养护系统,只要将程序数据输入电脑,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喷淋养护系统也会按照程序定时、定量喷淋养护,分毫不差。
通过“互联网+”管理模式,为项目保驾护航,项目部终于搬掉压在身上的“工期、安全、质量”这“三座大山”,不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项目管理迈上新台阶。
“只要青岛地铁有检查推优都要到这里来。”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王学寿喜欢说这句话,每当说起时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而王书记也确有这样说的底气。
自开工以来,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青岛地铁综合考核优秀单位;2016年12月,项目被评为“山东省安全文明示范工地”;2017年2月,项目取得“山东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2017年5月,项目部荣获青岛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项目BIM工作室荣获中铁建股份公司“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17年7月,项目部被评为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项目“匡艳超”QC小组成果《提高后张法预应力梁质量验收合格率》获全国工程建设QC成果二等奖……
荣誉是对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中铁十一局六公司青岛地铁2号线辽阳东路车辆基地项目部,这支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克服工期紧、任务重、技术难度高等问题的团队,已经按时高质量圆满完成青岛地铁2号线车辆基地的项目施工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实践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永不止步,继续前行,这支从辽阳东路走出的团队,又奋战在青岛地铁1、4、11号线建设工地上。他们将继续践行中国铁建集团“诚信、创新永恒, 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发展理念,为青岛经济发展助力。
(姚强强 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