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小青毕业于北京某大学。过去的这5年间,他曾经回到老家城市工作,后来又感到,与个人发展契合的岗位和机会大多落在北京。夏小青再次北上,找了一间位于燕郊的出租房,每天早上5:00起床,赶班车进城上班。
虽然读书时代一直专攻理科,但夏小青自小便培养了浓厚的文艺爱好。他觉得,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而文化消费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大标准。
爱旅行的夏小青,这5年利用单位年假,和朋友走了大江南北近10座城市。当地博物馆是首要“打卡点”,夏小青发现免费或低价看展览的“福利”越来越普遍。
在北京,空闲下来看几部电影,是夏小青雷打不动的娱乐活动。只要周末不加班,他便会约同事、朋友一起进城看场电影。夏小青习惯在手机软件上买电影票,票价既方便又便宜,还能在线选座。
夏小青会事先参考豆瓣、知乎、时光网等网站的网友打分和评价,来判断最近最值得观看的电影。那些社交网站上聚集了热情而真诚的网友,他们各抒己见,表达对每部电影的真实感受。夏小青每看完一部电影,也会去豆瓣打分,参与知乎社区里的讨论。他很喜欢《湄公河行动》《战狼2》,震撼于影片的精神力量与视觉效果。夏小青感觉如今国产片制作水准进步显著,一点儿不输美国好莱坞大片。
偶尔,北京本地同事会请夏小青去东城区看一场话剧。一年到头,专业剧场和小剧场的演出层出不穷,尤其碰上“南锣鼓巷戏剧节”,更如享受精神大餐。夏小青一直很想去乌镇戏剧节看看,可惜总是腾不出足够时间,只好在朋友圈围观江浙沪朋友的乌镇行。
如果在城中看演出、电影到深夜,回不了家,夏小青会跑到朋友家里借住一夜,或者索性去24小时不打烊的场所打发时间,三联书店是夏小青热衷于“刷夜”的地方。只要去一次实体书店,他必定会买上两本文学、旅行类书籍。朋友告诉夏小青,其实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了24小时“不熄灯的窗口”,24小时开放阅读空间、24小时自助借阅图书机……
不过整段读书时间显然是奢侈而不可求的,夏小青平日主要利用零碎的空档阅读,他经常于坐地铁、挤公交时用手机读电子书。当初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夏小青第一次翻到《平凡的世界》,花了一整天一口气读完,后来又专门购买了电子版。当同名电视剧上映时,母亲打电话说也想看一看这部小说,夏小青就通过网店给父母买了纸质版。
到了一年年底,夏小青的工作强度成倍增加,周末常常得泡在熬制项目和报告上,难以每周进城亲临文化现场,享受实体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这个时候,铺满手机、平板电脑屏幕的App,成了夏小青工作之余的精神安慰。夏小青和朋友们都购买了几家视频客户端会员,错过的院线电影、久远的经典老片、流行的网络综艺……App里应有尽有。
从实体到虚拟,从线下到线上,无时空限制,夏小青的文艺爱好总有地方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