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欧洲首都”比利时布鲁塞尔攻读政治学博士。由于专业要大量涉猎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文献,所以总能接触到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在各类关于中国研究的会议上,作为与会者眼里的“那个中国人”,我不时承担起一种不同寻常的责任:告诉大家中国是什么样儿。
今年,在意大利罗马的一次会议上,探讨世界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一位来自德国科隆大学的朋友很认真地说,在城际公共交通方面,德国铁路系统是世界上最领先、最发达的铁路交通系统。德铁,特别是其中的ICE铁路性价比高,晚点率低,时速可达250公里/小时,属于世界顶尖行列。
接下来,法国雷恩的朋友开始发言,他说法国的TGV时速可达320公里/小时,比德铁快多了,法国铁路才是世界的骄傲;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朋友则说,由于国内地形复杂,意大利高铁Le Frecce的速度也能达到250公里/小时,从罗马到米兰570多公里的路程只需3个小时;还有人说起了横穿英吉利海峡的Eurostar,平时可以达到300公里/小时,这才是世界最棒的国际列车。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大概意思就是西欧的铁路系统很好,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典范。会场上的其他人,特别是来自南欧和东欧的朋友纷纷表示赞同,满是对发达地区的羡慕。
我突然发现,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其实有限,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以至于一时没有缓过神来。轮到我发言了,我客气地举了个例子:中国前几年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建了一条高速铁路,大约1300公里的运营里程,时速达350公里/每小时。这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第一,它非常准点;第二,二等座票价大约65欧元左右。
在一片惊呼声中,不少欧洲人认认真真地拿笔记下我说的几个数据。考虑到法国和意大利铁路经常晚点,还有德铁、英铁高昂的票价,例如从布鲁塞尔到巴黎,260公里的火车票售价100欧元,我所说的“非常准点”和“65欧元”的确很让人震撼。等到了自由讨论阶段,完全就变成了我在讲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是如何发生巨大转变的。
比如,一位来自意大利罗马的朋友就特别严肃地问我,相比较于意大利、法国、德国大部分的商店周末关门,中国的餐馆、酒吧、商场、超市,真的可以一年365天营业吗?
不仅在社会发展方面,无现金支付、大数据和云计算、网络教育这些我们在国内早已熟知的商业模式,对于欧洲人来讲真的是新鲜事。我和荷兰的同事提到,中国正在全面普及近乎免费的共享自行车;我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同事说,在网上买好东西,然后花一两欧,邮寄到家里不超过3天;一位来自英国卡迪夫的教授还帮我补充说,在中国生活,几乎完全不用考虑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问题。这在大多数欧洲人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最后,会议的主题逐渐变成了“世界的未来在中国”,大家很认真地思考中国的崛起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在欧洲旅行时,我在布鲁塞尔见过城市的内涝,在伦敦见过游手好闲的酒鬼,在巴黎见过露宿街头的难民,在柏林见过随地“方便”的游客,在阿姆斯特丹见过乱扔食物的店员,在马德里见过遍地作案的骗子,在罗马见过光天化日下的小偷……“外国的月亮”也不圆,很多时候仅仅是认知上的差距。对于欧洲人来讲其实也一样,我们留学生就是他们周围为数不多的了解中国的途径。于是,我耐心地教会本地朋友在“双11”上淘宝,让德国朋友学会用微信发朋友圈,和希腊朋友探讨去中国工作的可能性……
身处域外,反倒对祖国备感亲切,时常会为祖国的发展进步感到骄傲,也不时会有一种使命感: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