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国庆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医生梁红在食堂匆匆吃过午饭后便赶回心理咨询门诊继续工作。在这些年的接诊中,作为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的梁红看到了一些变化:一些孩子会主动跟父母提出“最近感觉不好,你带我去看看心理医生”;来求助的年轻人也比以前“多很多”,他们希望通过心理测查,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有问题。
10月10日是第2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公立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回龙观医院承担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疑难及急重精神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
当天上午,一位12岁的就诊者让梁红感触颇深。孩子去外地参加生存挑战夏令营后情绪出现了问题。孩子的表述是:“上学时老师也骂人,但这次夏令营,我不知道是不是直接原因,教练说话的方式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应对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长总希望让孩子得到锻炼,但12岁是否就具备这样的能力?” 作为一个母亲,梁红表示,自己被大环境裹挟,也会时常处于类似的焦虑中,但作为专业人员,她会尽量把这些压力化解掉,不传递给孩子。
情绪问题常常伴随睡眠障碍,在回龙观医院一楼门诊大厅的出诊指示牌上,几乎所有医生的特长里都注明了抑郁症和睡眠障碍这两项。每周一,情感障碍科医生周双桨都是全天的睡眠障碍门诊。在他看来,睡眠障碍其实在精神科里一直很主流,就像感冒一样很常见。但是这两年来睡眠障碍就诊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工作、经济压力、城市的快节奏,以及环境问题,导致了睡眠问题的增多。同时很多年轻人的睡眠健康卫生习惯不好,熬夜的也越来越多”,周双桨说。
精神科领域的睡眠中心正在全国各地兴建。回龙观医院也在今年成立了睡眠医学中心,目前拥有4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睡眠监测治疗室,未来床位将增加到三四十张。但相对于睡眠问题的增长,供需的缺口还是很大。
常常被公众提及的抑郁症也属于情感障碍类疾病。今年4月7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境障碍(情感障碍)患病率是4.06%,其中抑郁障碍患病率3.59%,焦虑障碍是4.98%,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
心境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抑郁症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现患率为2.10%,如果按照全国13.8亿人口换算,这个数字相当于2898万人。如果按终身患病率来计算,这个数字将会更高。
这个来自于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的数据和一个月前刚刚公布的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运行15年来获得的数据相契合。
在回龙观医院成立的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条24小时、全免费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开通15年来,为29万多人次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仅今年上半年,心理援助热线的来电量就高达7万多次,接近2016年全年的来电总量。来电者中,中青年居多,其中19~29岁的人占36.2%,30~54岁的人占34%。因为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和各类精神心理问题而求助的来电,排在所有来电内容的第一位。
面对这些需要接受治疗的青少年,艺术行为治疗中心音乐舞蹈室主任田松有自己的办法,比如从年轻人感兴趣的游戏角色扮演入手。“他今天是怎么走进来的,一进来就瘫坐在沙发里掏出手机一言不发,还是其他状态。从他走进舞蹈教室的那一刻,就要用眼睛的余光观察。”田松说,在了解的基础上和病患建立信任是最重要的。
面对不断增加的来电量,梁红表示,由于医疗资源有限,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电话能被接听。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精神科执业医师只有不到3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
在这种状况下,每年年初,回龙观医院的社会工作科会排出全年每个月两到三次的精神健康大课堂课表,向市民讲解精神疾病是否会遗传,如何护理老年痴呆的病人等知识。医院的青年志愿团体也会走进军营、学校、社区提供义诊等服务。2008年开始,医院把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拓展到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成立了北京市第一所家政服务人员心理健康学校。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家属,乃至公众对情感障碍类疾病有所了解并能获得帮助,两年多来,周双桨和同事们在工作之余,共同维护着一个名为“匿名心境障碍互助会”的公众号,并且于每个月的第四个周日在医院里举行免费的专家和公众见面会。
在他们看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水平,最重要的就是做到预防,让普通人具备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合理的心理疏导,了解如何及时向专业机构求助,并通过这些精神健康知识的普及,降低对精神病人、精神病从业人员的歧视与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