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总少不了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背着行囊,长途跋涉后来到目的地,穿梭在偏远村庄,身影遍布各个山区学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支教老师。
2017年是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活动20年。在今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统筹部署下,又有一批怀揣梦想与爱心的“支教老师”来到全国基础教育薄弱的贫困乡村,来到留守儿童身边。
文化下乡开展特色课程,教育入手助力精准扶贫
在教育、物质条件方面比较匮乏的偏远山村,隔代抚养现象普遍,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陪伴他们更多的是家里的老人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
很多人形容留守儿童像“野草一样成长”,但上海海事大学志愿者李帅却不这么认为,“手工课、美术课上,孩子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孩子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得很快,他们只是缺少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
虚拟现实技术?“VR博物馆”?在上海海事大学青春启航实践队来到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桑营镇爱心留守学生托辅中心之前,林林根本没听过这些“新名词”,更想象不到这些名词代表什么。
看着托辅中心的孩子们好奇地围着VR眼镜转,李帅很高兴,希望通过VR技术,让托辅中心的每一个孩子足不出户便可以感受到大江南北的新鲜知识,开拓孩子们的视野。
为满足孩子们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志愿者们还根据当地情况带来了极具特色的精品课程:“奇葩说”法律知识小课堂,为孩子们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与上海海事大学特色紧密结合的航海课,教孩子们打水手结;漂流图书的读书活动,让孩子通过阅读了解各方面知识;丰富实用、开拓视野的地理课,在风景图片、地图的直观感受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厚重智慧的国学课,通过志愿者讲述《三字经》以及国学经典名句、经典故事,传达给孩子们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
“姐姐,你可以给我3000元吗?我想买一只小狗,家里的狗狗死了。”一天,留守儿童小灵突然哭着低声向志愿者提出要求。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留守儿童根本不知道3000元能买到什么,没人教他们如何合理花钱。父母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带着礼物回来,孩子们的概念是‘爱我就是给我花钱’。”华南农业大学志愿者黄晓彤说。
面对小灵怯怯的要求,志愿者们惊讶的同时决定开展一门特殊的课程——“经济学·钱的学问”,教孩子们“认识钱”、“了解物品的价值”。内容包括综合视频课、美术课、阅读课和电影课等,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志愿者希望能带给孩子们关于钱的讨论和思考。
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彭水县山清水秀,但由于经济发展迟缓,留守儿童众多且教育资源落后,被重庆大学五彩石青年志愿者协会列为对接服务的重点地区。
2017年暑期,12名重庆大学的志愿者给彭水县彭水第四小学150多个孩子带来了迥别于以往的支教活动,涵盖文理工三科,天文、生物、地理、摄影、急救、普法、手语操、太极拳、建筑美术等32门课程,志愿者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有趣的游戏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浇灌心灵之花,用爱呵护成长
相比教育条件的匮乏,留守儿童们的心理健康更引起了志愿者的关注。
支教期间,重庆大学志愿者王琳到小宇家中进行了家访,“一进门,家里还算整洁但是有些冷清。”小宇的妈妈患有肝硬化,长期依靠药物控制。爸爸常年跑摩的,八九月还要去福建出海赚钱给妈妈治病。19岁的姐姐也早早辍学去打工贴补家用,家里只有小宇和弟弟两个人。这个12岁的小姑娘居然承担着如此沉重的苦难,王琳不禁阵阵伤感。
在短暂的沉默后,小宇擦干了眼角的泪水,仰起头冲着志愿者笑道:“幸好有哥哥姐姐们,是你们让我的生活有了阳光和快乐!每次我都盼着写五彩石的作文,因为我终于又能和哥哥姐姐谈心了。”她说自己珍惜每一次和五彩石志愿者交流的机会,每一篇作文都写得特别认真。一次,为写好一篇关于志愿者的作文一直修改到凌晨5点。她还把每一篇作文都珍藏起来,“这一篇还被贴在了学校的荣誉墙上呢!”她指着其中一篇骄傲地说。
在甘肃省定西市定西县石泉中心小学,华南农业大学的志愿者们度过了难忘的15天。
让志愿者翟思敏感动的不只是孩子们冒雨来上课,孩子们总是给志愿者们准备小惊喜,“老师,闭上眼睛!”然后伸出在路旁摘的花;悄悄跑到树上给志愿者们摘杏子;请志愿者们去家里做客,再端上奶奶亲手做的馍馍;每天一大早,便有孩子敲响校园的铁门,敞开喉咙喊着:“老师,开门!老师,开门!”;晨读时好像非要震动了天花板才叫朗读;上课喜欢缠着志愿者们讲哈利·波特的故事;体育课下课了好久还迟迟不愿放下手中的篮球;一双小手还握不住功夫扇,却一遍又一遍模仿着练习开扇。
放学后,志愿者常送孩子们回家。路上,不时有泥头卡车经过,掀起半丈尘土。孩子们常给志愿者讲故事,讲着古老的传说,讲着春天遍布山野的麦田。
针对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们缺少沟通与心理引导的现象,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学校社团举办了“心理快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落实感恩教育,鼓励孩子给家长写封信,让留守儿童群体更多地理解父母。
“我想要爸爸妈妈永远和我在一起……但是,这应该,是不可能的吧。”在给父母写的信中,有一个女孩这样写道。看到这几个字,志愿者许利恒受到很大触痛,“爸爸妈妈,父亲母亲,爹娘……这样美好平凡的字眼,何曾真正的平凡过?让孩子们与爸妈多一点沟通与相处吧,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会一路繁花盛开。”许利恒说。
大连理工大学三农学社的志愿者们在河北省保定市边家务村佟麟阁小学也开展了“寄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同时还安排了“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认识你自己”心理辅导。
孩子们听说要给爸爸妈妈写信,有觉得新奇的,也有嫌麻烦不愿写的。但嘴上不管怎么说,都认真地写完信交给志愿者。
志愿者觉得,“寄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形式很特别,这种“见字如面”的感觉更加真实,更能增进留守儿童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