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用“猜想”这个词来谈论“年龄歧视”这个话题。这让我感觉到安全,仿佛可进可退。我对“绝对真理”实在是有些厌倦,更愿意用一种好奇、探索的态度,来面对种种人生与社会问题,包括所谓的年龄歧视——想来它既是人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我的猜想之一是,这世界上所有的人,一生中总会遇到歧视,哪怕是所谓的名人、伟人,也都挨过歧视的小刀或大棒。我甚至猜想,歧视会不会也是一种动力,让他们去努力改变自己或者改变这个社会?
猜想之二是,歧视是一种覆盖能力超强的无形物,你躲得开这个躲不开那个:你没遇上种族歧视,或许就会碰到性别歧视;你觉得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转身却又以身材相貌歧视别人;你在职场叱咤了一下风云,同学聚会时说不定又会遭遇单身歧视。就拿我自己来说吧,眼下常会遇到逆向的年龄歧视,当我不用年龄限制自己的时候,人们便用或关心或揶揄的方式,向我指出“你应该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幸亏我学了点心理学,知道这个不过是人们的“刻板印象”。
歧视,作为人类的一大杀器,如此花样百出,如此漫天横飞,如此被人憎恨又如此用着顺手,肯定有原因,请容我稍后再做猜想,先收窄话题到年龄上来。
说到年龄歧视这档事,我的猜想是,每个年龄段都会闪现它的身影。从古典主义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到现代的“4050人员”,再到后现代的“中年大叔保温杯”,它其实跟年龄段关系不大,可以随时出没,基本不受时空限制。不过,在眼下这个不知道什么是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都不好意思的时代,能够最快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受年龄歧视的几率我猜可能有所降低,且还能获得嘲笑别人“out”的优越感。比如说,当我为了“发挥余热”,在早高峰里顶着一头灰发挤地铁时,竟被年轻人视为“瞎裹乱”。
另外一个猜想是,年龄歧视通常并不那么单纯,它比较喜欢跨界混搭。比如,“文革”结束,《中国青年报》复刊,我参加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考试。填完表,工作人员扫了一眼,对我说:“你年龄太大了。”我也扫了一眼表,不过扫的是旁边那位男士的,他刚获得了参加笔试的资格,这一扫我发现,他居然比我大了4岁!我拿出刊登着招聘启事的报纸据理力争,才勉强得到一句“你先考考看吧”。在这里,性别歧视抹了一层年龄歧视的粉儿。或许可以再附加一个猜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到年龄歧视?
前面说了,年龄歧视既是人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所以从应对的角度来猜想,年龄歧视是否构成对人的伤害,一个是和当事人自己在乎不在乎有关,一个是歧视是否演变、固化成了某种文化,甚至是某种制度,即歧视有了“系统性”——这样的歧视伤害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在年龄歧视这件事上,我猜想所谓的系统性歧视,也不那么边界清晰和固定。据说唐代人的平均年龄是27岁,而韩愈说自己“尔发苍苍,尔视茫茫,尔齿牙动摇”的时候才40多岁!不过我猜他大概还是被捧着的时候多一些,被歧视的时候少一些,毕竟他活到了56岁,比平均年龄高了一倍,又那么有成就,属于德高望重的一类。那时候社会发展慢,知识更新没那么快,老人家的经验对下一代来说,通常还是有用的,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照这么说,到了眼下这个飞也似变化的社会,老年人一定更容易被歧视了?那也不一定,还有个人口结构因素呢。一旦社会劳动力不足了,系统性的年龄歧视恐怕也不会那么坚挺。
有个电影叫《实习生》,里面的男主被网友形容为“与社会严重脱节的‘复古’老爷爷”。这个70岁、死了太太、连电脑都不会开的老爷子,居然看到一家网络服装公司招聘高龄实习生。他全然不顾一位老太太“你也不小了”的提醒,头一回录了视频去应聘,又通过几次面试,拿下CEO 跟班的职位。电影我就不剧透了,总而言之,企业没被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所束缚,老爷子自己也不歧视自己,作为年龄歧视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居然都不是问题了。
“复古”老爷爷的故事并非西方才有,我家附近的面包店里就有一位“大妈”,她温暖的笑容和分寸恰当的招呼,常让我仿佛获得了“买一赠一”的快乐。
这些故事放到老年报去讲似乎更合适一些,我就打住吧。不过举一反三地说,不管是小还是老,不管中年有没有危机,我猜,你只要不care别人的所谓年龄歧视,只要你看得起自己,只要你对生活怀有热忱,你该干啥还干啥,年龄歧视这把刀肯定就会化为无形。要是你打心眼儿里不相信自己,总觉得别人的眼光和说辞里都刀光剑影的,你是翩翩少年还是鹤发童颜,都免不了“被歧视”。
话说回来,人可以不被年龄所限,但要是对于生命的限制毫无察觉,恐怕也不是好事。一个没面对过社会复杂性的人,整天对自己说“相信你是最棒的”;一个满脑袋塞着陈旧知识,还总倚老卖老,以为真理在握,不仅是害了自己,实在也是有害社会。从这个角度看,歧视有时也是一种警醒,可以化为自我觉察的工具。
最后的猜想送给年龄歧视的原因吧。我猜,人类社会之所以有“歧视”这个杀器,首先是因为人的生命太渺小太脆弱了。人生短暂,又充满着那么多的冲突、无奈和伤害,歧视一下他人,自己就能获得一种优越感,虽然这优越感也就能保持几分钟,也不过是一种无形的“感觉”而非实在的money,可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比他人优越的快感,有比没有强啊。
再推论一下,从时间的维度看猜测,一个人虽然从理性上知道歧视是不对的,但在自我受到威胁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拿歧视作为防护的武器?从人格的维度上看,一个人越看不起自己,内心的安全感越差,是不是越容易歧视他人?从社会的维度上看,一个充满歧视的社会,是不是更缺乏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前面说到的刻板印象吧。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比如,嘴上没毛的人都简单冲动,说不定人家智商情商双高呢!再比如,中年捧个保温杯,就一定丧失了热忱和勇气吗?又比如,是否所有老年人都因为流体智力减退而out了,因此应该退出职场退出社会呢?在心理治疗界,90多岁的玛利亚·葛茉莉还在带工作坊,86岁的欧文·亚隆还在做心理治疗和写作,他们的晶体智力和人格魅力还在散发着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你要是刻板一下印象他们,恐怕很搞笑呢。
最后一个猜想是,当把歧视(甭管是啥歧视)当作改变人生的动力时,如果用力过猛,恐怕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灾难——一个人若是把伤害固化在内心,扩大它对自己的影响,容易丧失对他人的信任,变得敏感、激愤,从而导致对信息的歪曲和行为上的过度。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吧?
陆晓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