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风评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0月30日   09 版)

    宿管大爷的管理之道

    说教不如交心 驯服不如服务

    在常被明星名人霸占的微博热搜前十话题榜上,一位宿管大爷的出现格外显眼。据了解,这位大爷名为杜志奎,来自辽宁传媒学院,近日因该校学生晚归跳窗,写了一封500余字的公开信,由此走红。

    信中,杜志奎首先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学生本应该按照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约束自己,努力学习,完成学业;在外酗酒、上网吧,还不按时返校,这都是错误的表现,等等。但如果只是说教式的“碎碎念”,这封公开信或许早已化为宿舍楼下的一团空气。

    宿管大爷的巧妙在于,他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后并没以高姿态继续对学生围追喊打,而是笔锋一转,来了一句很走心的话——有事儿,就跟大爷说,今后咱们走正门、干正事,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因此,这封信引得学生、网友狂打call。

    与以往那些义正辞严、冷若冰霜的通告批评相比,这封信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令人欣慰的是,该公开信发出后,晚归跳窗现象骤减。由此可见学生对这种沟通方式的认可——朴实的话语间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善意,让即便是跳了窗犯了错的学生,也不会有情绪上的反弹。

    这封信收到的意外效果,是否能给学生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有所启发呢?我们常为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头疼不已,或许还会忍不住抱怨下学生工作的繁琐、难做,但真的是学生不可理喻、难以沟通?还是我们只是在延续以往简单粗暴的“套路”来应对学生?

    与以往习惯臣服或隐忍于长者权威的前辈学生不同,如今95后或更年轻的在校大学生明显更倾向于解构权威,更加“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可沟通。从结果上看,那些高冷的霸道总裁范儿行不通,宿管大爷这样的“暖男”就能让学生服气;那些大道理听不进去,把道理讲成有趣的“段子”,他们大笑之后,也会记在心里。所以,要让学生听得进去,就要明白学生需要什么,也要注意我们“给”的方式。

    我们要做的不是“驯服”,而是“服务”,以“人”为本,最后才能让学生 “信服”。

    “死亡课”的生存哲学

    向死而生 生则盛放

    近日,一场集体“葬礼”在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体育馆里举行。哀乐响起,54名初一学生静静地躺在地板上,身边放着自己写下的墓志铭,体验着“死亡”。这其实为该校德育大课堂中的一课,以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注等。

    这一课程引来部分网友的质疑。对于中学生来讲,这样的“死亡课”是否过于沉重?让学生难以承受?

    但如今的孩子对生死的追问本就来得比较早。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被求生的本能所驱动,为了吃上白面馒头疲于奔命,或许一辈子也不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如今的年轻一代衣食无忧,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在重塑人的生存方式,而人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思考生为何物。

    正如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所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对“死亡”讳莫如深、遮遮掩掩,或许只有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时才会真正思考这个“不吉利”的字眼。

    面对一起起中学生跳楼事件、自残惨案,我们不能再用上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来劝慰今天的学生了。

    当孩子的童年少年时光,被培训班分割占据;当孩子们的物质生活被无限满足,精神生活却被无限遏制,只能带着任务学习;当孩子们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家族荣誉、为了社会,唯独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这些孩子认为这具肉体只是父母的,对自己毫无意义,而不想死亡之后的洪水滔天。

    让中学生体验死亡,也许是德育工作者不得不做的应对。这也在提醒各地的基础教育关于生命思考的植入。生的意义为何?只能自己去寻找去定义,在生死枯荣间自我去感受,而不是课堂的说教。

    在这个和平时代,如何让孩子们抱有对生命的敬畏,对死后责任的充分意识,是每一个教育者和父母的责任。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0月30日 09 版

“抢跑”在浪费中国孩子的时间
专家把脉 破解乡村教师“尴尬”
思政教育如何插上艺术翅膀?
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