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识人

以《宇宙》为鉴 人类才知何去何从

实习生 林英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0月31日   08 版)

    一本专业的天文学杂志上有这样一幅漫画:有朝一日外星人来到地球,第一句话就是,“带我们去见萨根吧”。这个出名到连外星人都知道的科学家,就是著有《宇宙》等科普著作的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学教授,不仅是科学家,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称赞,卡尔有点物成金的本事,任何事物经过他的手都会闪闪发光。

    1957年,苏联向太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迈向太空时代,卡尔大胆建议拍一个片子,反映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1980年,时年45岁的卡尔将当时刚刚兴起的特效技术,应用到13集电视纪录片《宇宙》中,这是特效第一次在电视节目中使用。同年,《宇宙》一书出版,出版后便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长达70周,出版30余载,全球发行量达500万册。

    如今,这本经典科普著作再版,保留了蓬勃的科学热情,增补了更新的知识,另有作者小传《宇宙漂泊者——卡尔·萨根》,读者可一睹这位“科学代言人”的风采。新版译者、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说:“《宇宙》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天文科普书,这本书里不仅有丰富的天文知识,还涉及生物学、历史、基础物理,它更多讲的是一种科学思想和科普情怀。”

    《宇宙》是一本从宇宙的角度探寻人类的起源、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的科学探究历程的人文科普经典。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称:“卡尔·萨根的《宇宙》为我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

    这位充满热情的科学普及家,将科学从象牙塔中带到大众面前。他参与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探月计划,设计先驱者10号上的“地球名片”,发起三体国际项目……美国人甚至把他的姓“萨根”当作一个计量单位,等于无穷无尽。

    今年是旅行者号探测器发射40周年,这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探测物体。1号探测器上携带的镀金铜制唱片,就是卡尔·萨根设计的“星际唱片”。据说这个唱片的寿命有10亿年,它的一面刻有55种问候语,包括中国的4种,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吴侬软语;有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火山爆发声、雨声、浪潮声;还有中国古琴曲《流水》。另一面则录制了包括中国长城、中国家宴在内的166张反映地球人类文明的照片,反映了太阳系的方位、地球人的细胞组成、男女性别、家庭组成和风土人情等。

    钟情科学的种子,从小就深植在卡尔·萨根的心里,爸爸妈妈经常带他去博物馆、科技馆、世博会,放任他天马行空的思考。看到天上的星星,他就想象天上是一堆火焰,给夜空增添了一点亮光;又反过来幻想,当人们点燃篝火,外星人看到了,会不会想这也是闪闪发亮的星星?

    在上世纪80年代,卡尔就提出,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一颗行星,它实际上是气体和液态混合的星球,没有坚实的表面。他因此假想,木星可能也有生物,他想象一种像蝙蝠的生物,飞在木星的大气层里,靠捕食以氢元素为食的小生物为食,这种想象放在现在都特别有冲击力。

    《宇宙》第一版已经面世37年,然而书中涉及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过时,甚至很有预见性地谈到了环境保护问题。“温室效应”最早就是卡尔·萨根在研究金星的热问题时提出的。他预言,金星因温室效应而如地狱般炎热,而地球因为大气层的保护免遭此厄运,但如果我们大量使用含氟利昂的冰箱制冷剂,破坏大气层的结构,那么太阳光长驱直入把球变得很热,地球也将葬送在温室效应中。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在严重又自相矛盾地影响着这颗可怜的行星。”

    在卡尔·萨根的时代,很多人攻击天文学家在行星探索上花费过多,地球上很多贫困、饥饿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探索太空?卡尔便以此反驳:正是因为研究了金星的温室效应,地球才能以此为鉴,人类才能知道生存该何去何从。研究天文和宇宙绝不是为了好玩,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实习生 林英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0月31日 08 版

乌镇有戏 有人有心的地方就是剧场
黄磊:除了看戏和偶遇流星,其他都是多余
你有没有和孩子一起写过诗
以《宇宙》为鉴 人类才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