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开着它在学校里溜一圈,那该有多拉风啊”,“这辆车让我想起了《大鱼海棠》里主角化鱼飞起的场景”……在一辆瑞虎7、一辆瑞虎5x的车身彩绘作品前,不少路过的大学生一边掏出手机拍照一边议论着。虽然已是满头白发,《Car Styling》杂志创始人藤本彰仍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这两款样车,不时与身边人讨论,发出啧啧称赞。
10月30日,在南京理工大学,由奇瑞汽车与日本知名汽车设计杂志《Car Styling》共同主办的2017奇瑞全球大学生汽车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下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汽车设计大师。”在启动仪式上,奇瑞造型中心新任执行总监Steve Eum代表奇瑞汽车,向全球的大学生设计师们发出邀请。据介绍,此次大赛将面向全球各大高校工业设计相关专业在读学生,所有参赛作品将有机会获得由Steve Eum、奇瑞欧洲造型中心执行总监James Brian Hope、《Car Styling》编辑长松永大演领衔的权威评审团的点评与指导。
如今,95后早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这些年轻人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此次大赛的主题——“FUN·思未来(FUN FOR US)”就像一条令人期待的派对邀约。
在启动仪式现场,由南京理工大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们设计并创作的车身彩绘作品,足以证明此次比赛的魅力。“我们想用蓝色调的海浪、洁白的水花和鲸鱼,表现行进的动感和乘风破浪的勇气!”作为主创团队代表,刘桂媛这样向自己“心中的大神”——藤本彰解释大家脑洞背后的创意来源。
面对预热阶段南京理工大学同学们的关注和热情参与,纵横汽车设计界25载、见证过全球设计潮流百般变幻的Steve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力量。“这次大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年轻的未来汽车设计天才提供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让每位潜在参与者释放梦想,尽力在中国汽车文化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活动现场,这位来自美国加州的韩裔设计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于汽车设计的理解:“对自然以及科学的热爱往往能为汽车设计工作带来灵感。作为主要由视觉元素构成的工具,设计可以非常直观地传递信息。希望各位同学尽可能地展示那些或许将颠覆汽车设计未来的伟大创意。”
据介绍,未来5个多月的赛期中,2017奇瑞全球大学生汽车设计大赛将经历作品征集投稿、赛事初评、6强入围选手实习、决赛终评等阶段,最终决选出冠亚季军和优胜选手。其中,冠军选手将获得3万元现金奖励、英国捷豹路虎总部游学参观、奇瑞车1年免费使用权;二三等奖和优胜奖选手、指导老师也将分别获得相应的奖励。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鼓励“大学生设计师”积极创新,此次大赛的优秀作品将有机会登上《Car Styling》杂志,优胜选手则有机会在2018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看到这个比赛,我仿佛看到了进入未来世界的通道。”正在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学习的小马暗暗下定决心,“是时候向世界展示自己梦想中的终极座驾了!”
在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秘书长张锡教授看来,南京高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能够打响此次全球大学生汽车设计大赛的“第一枪”,很有意义。“对于热爱设计的大学生来说,在中国汽车设计发展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良机。当然,同学们也必须展现出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他表示,“无论是打造国际一流品牌的战略目标,还是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冠军,追求创新企业文化的奇瑞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互联网时代,前沿技术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移动出行观念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汽车市场风云变幻,汽车产品将面临怎样的改变?尽管这一切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在以“探寻人类未来出行方式”为主题的2017奇瑞全球大学生汽车设计大赛中,人们有望看到当代大学生心中最真实的答案。
其实,对于下大力气进行“2.0时代”体系建设的奇瑞而言,倾听和洞察年轻消费群体的生活观念、消费习惯,正是“V字型”正向开发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作为奇瑞Life in motion设计理念的实际操刀者,Steve认为,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汽车的功能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表达将变得更加自然,因此汽车设计也将迎来巨变。“未来,汽车设计需要一个更全面的方法,在无形中将技术嵌入到设计中。”
实际上,Steve所在的设计团队汇集了全球顶尖汽车人才,而以他们为代表的上海研发中心(CTCS)更是被誉为奇瑞技术研发的“火车头”。从第一个SUV专属平台T1X,到今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大放异彩的EXEED TX,无不凝结着奇瑞研发团队的智慧和汗水。
有媒体分析指出,“Steve Eum在奇瑞的任务是帮助其设计水准达到全球先进水平。”而在启动仪式上,这位“酷爱关于汽车的一切事物”的设计师告诉记者,奇瑞的产品设计不仅是为了迎合年轻用户的喜好,更是为了塑造精致、高品质和极具前瞻性的产品、品牌形象。
对于正在不断追求品牌价值的奇瑞而言,汽车设计或许仍然是一种需要兼具艺术与商业价值的表达方式,但通过这场用设计与年轻人进行的对话,未来已经不再遥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许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