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有一个惊恐和不幸的少年时代。他父亲与母亲的婚姻就很奇特,他出生后很长时间只是遗落异国他乡的一个弃儿,10岁才回到祖国,之后为太子、为秦王、为皇帝。
嬴政有三个父亲。生父,异人(后名子楚);仲父,吕不韦;假父,嫪毐。
生父异人,是被商人吕不韦发掘出来的“潜力股”。经过吕不韦的经营,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子,立为嗣,时在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59年)。大约在四年后,秦军攻邯郸,异人与吕不韦逃出赵国,留下了年仅5岁的嬴政与母亲,在异国他乡相依为命。
公元前251年,秦孝文王即位,异人(现在的名字是子楚)被立为太子。嬴政与父亲阔别五年之后,方才与母亲一起回到秦都咸阳。秦孝文王即位仅几天就病逝,子楚即位,是为庄襄王,吕不韦辅政。三年后,庄襄王病逝,“太子政立,生十三年矣,国事皆委于文信侯,号称仲父”。仲父,就是“次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所谓“干爹”。此外,嫠居的太后不甘寂寞,有男宠嫪毐,叫作“假父”,给嬴政生了两个小弟弟。
嬴政的三个“父亲“,折射的是他人生的坎坷,是他非同一般的童年和少年经历。
秦王嬴政亲政之前,秦国中央最高权力分裂为三:母后垂帘听政,仲父执掌朝政,“假父”窃宠,弄权自恣。20岁的正常年龄也没有行冠礼,因为举行冠礼,就意味着秦王亲政,意味着权力的改组。
嬴政22岁那年(前238年)终于要举行冠礼。这很可能与华阳太后支持有关。这意味着赵太后要交出权力,依附在太后宠幸之上的嫪毐的权力也受到了威胁。
嬴政首先从抓捕嫪毐入手。嫪毐得到了消息,企图反抗,嬴政派相国、昌平君、昌文君集合军队击败叛乱的嫪毐。不仅车裂嫪毐,而且扑杀了他与赵太后生的两个私生子。其宾客发配到蜀地四千多家。
相国吕不韦是否参与平叛之事,历史记载不太清楚。嬴政的背后应该有华阳太后的支持。华阳太后是昌平君的母舅。吕不韦同时与几位太后周旋(华阳太后、夏太后、赵太后,其中夏太后于嬴政七年去世)。华阳太后的势力帮助嬴政剪除赵太后的势力,吕不韦处在尴尬的位置。嬴政至少争取到了吕不韦不支持嫪毐。可是,嫪毐出事,吕不韦脱不了干系,因此,嬴政立即让吕不韦退休,回到河南的封地(两年之后被逼自杀)。母后被迁往雍地软禁。嬴政把权力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可以肯定,嬴政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充分运用了各种纵横捭阖的手腕,在两位太后(祖母华阳太后、母赵太后)势力之间,假父与仲父矛盾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和着力点。
事变过后,有27位谏士先后对嬴政提出忠告,说他如此处置母后,有失人子之道。这些谏诤之士都被嬴政戮于宫阙之下。齐客茅焦冒死求见。他向嬴政提出的谏言中,强调说:“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嬴政当即扶起茅焦,任为上卿。茅焦的话里,是什么打动了嬴政?绝对不是所谓的“狂悖之行”,而是这种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天下人再也不向往秦国了!你的统一大业如何完成?可见,嬴政虽然痛恨嫪毐和母后的所为,更顾全大局,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不仅亲自把母后接回了咸阳,“王自驾,虚左方,往迎太后,归于咸阳,复为母子如初”,而且随后把发配到蜀地的嫪毐四千门客及其家属,悉数迁回内地。减少政治斗争带来的动荡。
掌握了大权的嬴政,采纳李斯的谏言,收回逐客令(上篇已经有所论述);虚心听从弱顿的指点,出重金让他出使东方六国,收买和离间敌国人才;启用客卿姚贾说退燕赵吴楚四国联兵;启用尉缭治理秦国军队。(均见《战国策·秦策》)总之,嬴政即位初年,巧妙地利用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技巧,改过迁善、采纳谏言的胸襟气度,都说明了其具有担当大任、带领秦国统一天下的领导能力。此外,还有一个案例说明这种情况。
公元前226年(嬴政二十一年),秦将王贲伐楚,取十余城。秦王询问将军李信:“吾欲攻取荆楚,对李将军来说,你看需要多少兵力就够了?”李信回答:“不过用兵二十万。”秦王再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将军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笑道:“王将军老矣,为何如此胆怯呀!”遂使李信、蒙恬领兵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干脆称病而归,回了老家频阳。
李信、蒙恬征楚,先胜而后败,秦王大怒。但是,他压住了怒火,亲自到频阳请王老将军出山。并同意给王翦60万军队伐楚。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军击破楚军,杀楚大将项燕。次年,灭了楚国。
从以上这几件事的处理看,掌握了权力的嬴政,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能放下身段,知人用人;能听取正确意见,择善而从,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