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是摄影记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8日   05 版)

    1991年12月7日,安徽省霍邱县万人投入淮河加固工程。这是当年夏季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国务院出台的九大治淮项目工程之一。于文国/摄

    8月2日,青海省治多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从高处俯瞰非法盗采点扎苏煤矿的一个山谷。陈杰/摄

    9月20日,福建省东庠岛,晚饭后,村民在中心街观看露天电影。面积4.46 平方千米的东庠岛是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小岛之一,曾凭借丰富的渔业资源繁盛一时。近年来,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社会经济形势的急速变化导致青壮年加速外流。梁莹菲/摄

    10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国投曹妃甸港专业煤炭码头煤炭堆场。王婷舒/摄

    10月15日,第八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南通-海门赛段开赛。江建华/摄

    当地时间6月30日,美国公民和移民服务局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举办独立日主题新公民入籍仪式,约200名新公民宣誓入籍。中国新闻社驻美摄影记者 廖攀/摄

    8月9日凌晨,四川阿坝九寨沟漳扎镇上寺寨,滞留的群众等候救援。8日21时19分,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武警阿坝森林支队 王维爽/摄

    7月31日,北京市三里屯群楼前的绿化带中,一块商业广告牌被蓝天白云的风景照取代。这些年,北京城里很多暂时空缺的广告牌、橱窗、围挡等不约而同选择了这样的影像,蓝天白云成为这个时代的影像图腾。前摄影记者 李锋/摄

    8月30日,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实验小学南大门被一大堆黄土堵住 ,数百名学生不得不绕行近3公里从北门出入。据称,由于和校方存在土地纠纷,村民用黄土堵住了校门。当晚黄土被移走。《华商报》 杨皓/摄

    8月,中国青年报·守候微光公号开设栏目“我是摄影记者”。期待你们的加入,无论身份,记者也好,记录者也好,我们都是社会的观察者。

    11月8日,第18个中国“记者节”。

    摄影记者出现的百年间,新闻摄影不断面临新技术的挑战。技术革新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严肃的新闻摄影逐渐失去了它的阵地。

    面对技术的挑战与现实的无奈,曾以记录历史为己任的传统的“摄影记者”如何自处?

    我们首先是一名记者,一名提供确凿事实、客观观点的记者。也许照片并不能等同于全部事实,但作为社会变迁的参与者,影像是我们选择切开社会现实的工具。

    我们坚持摄影记者的职业标准,坚信一张静态新闻照片的力量,当然也期待看到更多拍摄的可能性与想象力。在“市民新闻记者时代”,我们的“在场”不仅是维护一份工作,而是作为职业摄影记者这个群体,它存在的价值。

    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见证历史

    于文国 《工人日报》前摄影记者

    2017年11月4日,《于心无悔》摄影作品展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开幕,这是我从影40年的第一个个展。

    我曾经当过工人、农民、士兵,最终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作为个人,我经历了中国社会极速转型的时期,也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我将镜头对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碰撞出无数可歌可叹的故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注脚和缩影。能够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见证历史,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最核心的仍旧是“无限逼近真相”

    陈杰 《新京报》摄影记者

    做摄影记者19年来,随着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对这一职业的理解也在不断重新定义。不过,我以为,最核心的仍旧是“无限逼近真相”。

    当然,我们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接受新理论,但关键还是在于要坚持自己的方向,专注做好优质的内容。面对媒体转型,我个人反而觉得机会更多了。在运用其他技术手段时,摄影记者可以触类旁通学到更多的东西。对事件的多视角,更深入的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思考能力,你会发现,展现在面前的是更宽阔的图景。摄影记者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摄影不过是你表达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一个工具。跳开摄影思维的局限,让自己思想的场域更广阔,这才是这个职业真正的价值所在。

    现在对于我来讲,报道一件事情,是一次难得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提高自己认知能力的实践。我不再追求拍摄的数量,有的时候,会长时间持续关注一个事件。当然,这与传统媒体的考核机制相违背。

    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依旧会专注于优质内容的生产,在新闻采访、纪实摄影、影像调查和纪录片方面,乃至相关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上,一直走下去,并保持对时代的警觉。

    没有它们,我的照片可能一文不值

    梁莹菲(女) 财新传媒摄影记者

    今年是我正式成为摄影记者的第三年。

    早在大学三年级,我便在报社实习跑新闻,拍图片故事。但当我真正进入这一行时,我才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像我理解的那么简单。我需要寻找适合图片报道的选题、学习背景知识,联系当事人、一步一步融入对方的生活,应对一些烦人的意外状况,拍视频、写文章。最终,拍照只是工作里最让我享受的一小部分。当然我不排斥这些摄影之外的事,如果没有它们,我的照片可能一文不值。

    一开始,我是为了按动手中的快门而追逐各种故事,但当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报道者所掌握的权利和肩负的责任后,我有了一些改变:首先把故事讲好,用最适合的方式,不一定是传统的摄影,也可能是一篇文章、一部纪录片,甚至可能是普通人拍到的一段视频,或是当事人的直播。

    我渐渐认识到摄影的局限性,但我还是很享受拍摄的过程,未来我希望成为一个综合能力更强的人,做出完成度更高的作品。

    对“人”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王婷舒(女) 中国青年报图片编辑

    2016年7月,我入职中国青年报社。工作前,对摄影记者的概念是“拍新闻事件的摄影师”。入职后才发现,摄影记者的身份远比我想象得复杂。老记者常说,摄影记者首先应是“记者”。对于非新闻科班出身的我来说,这一点正是我不断突破自我,询问并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

    在媒体转型的浪潮中,摄影记者不得不去学习更多与视觉相关的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拍照时,我会不自觉地考虑拍点视频、录些声音,以备更多的呈现方式之需。如今,摄影记者不仅是记录者,还是创作者,甚至成为产品经理。

    入行一年,已经感受到“摄影记者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不知道何为摄影记者的理想状态,可能这就是吧。在相机后面,探察不同生活和生存的方式,对所见多一些思考,而观看的回声也会在自我中深沉地共鸣。我觉得,我是在做了摄影记者后,才对“人”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对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广阔的认识,已和一年前的自己大不同。

    数字化让压力更大了

    江建华 《南通日报》新媒体热线部记者

    2005年,我进入《南通日报》做了一名摄影记者,直到今天。十几年间,我经历了新闻摄影的“生产方式”由传统的“胶卷+冲扩”到数字化的变革。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既享受到数码技术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也承受着日益严苛的全媒体内容生产的工作压力。如今,摄影记者在向报纸供稿的同时,还要为新媒体供稿,即拍即传在技术上既然已经成为可能,自然而然地成为报社对摄影记者一项最基本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数字化技术不是让摄影记者的工作更轻松了,而是让摄影记者的工作压力更大了。

    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了媒体的生存环境和形态。摄影记者过去那些胶卷时代的“技术”和“绝活儿”早已不足以成为其立足的资本,唯有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才有出路。不可否认,有些学习是面临压力下的迫不得已。

    作为地市级党报摄影记者,工作范围和题材选择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的机会相对较少,外出学习交流也有限,视野不够开阔,业务水平难以精进。此外,大多数地市级党报是没有设置图片总监或图片编辑的,在图片的使用上,缺乏相对专业的后期编辑工序。

    自从干上这一行,便时常昼夜颠倒、工作与生活不分。因此,我理想中的工作状态是偶尔可以停下来,可以不那么功利地拍些专题,它可以是于社会有利、有力、有关怀和温度的,也可以是很小众、很小我、很关乎自己内心的。只是,现实从来都是骨感的,但我愿意心怀美好,让自己可以在摄影记者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8日 05 版)

我是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