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这个曾经老旧的街区被一群年轻人激活了。老的风貌依旧存在,百年骑河楼的窗户外面晾晒着衣服,避风坞里海水依旧潮起潮落;沙坡尾是新的,年轻人进进出出,原来的鱼铺开了咖啡屋,裁缝店成了创意汉堡店,冷冻车间变成演出场地……
沙坡尾距厦门大学不足两公里,地名源自这里曾是一大片沙滩的最末端,而且各处的沙子都会流到这里来。因为这里有一段避风坞,渐渐成为渔船停泊的船坞,也慢慢形成了一个以渔船修理、鱼产品加工为主的区域。近些年,城市功能调整,避风坞不再停泊船只,沙坡尾逐渐衰落、老旧。
5年前,一群年轻人来到冷清的沙坡尾,像是按下了一个激活按钮。如今,青年文化与海洋文化、闽南文化、老城文化在这一街区交织,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发展中来,沙坡尾成为厦门年轻人的一个社交综合区域。
坐在老船木上,就与历史有了关联
“原本想把这个老鱼丸店设计成古早色调,但老板娘有一颗少女心,因此粉色成了主色调。”余杭是厦门大学设计系大三学生,在他和同学的创意下,沙坡尾大学路菜市场入口处的“新春鱼丸店”变了模样:粉色的背景墙上,是老板娘温和可爱的卡通形象,“好料、好呷”的店面招牌格外引人注目。
鱼丸店旁边的豆腐店店主看到后,主动要求进行摊位改造,于是“阿嬷豆腐店”也有了新招牌。
5年前,国源文化受厦门市思明区政府委托,负责沙坡尾的老城改造。“海国巨观,连贯东西,玉沙挹注,万象生聚”是他们提炼出的沙坡尾精神,同时提出“海洋文化创意概念的产业园区+创意社区”的构想。
国源文化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25岁,但他们并不是一味要“新”,而是希望能打造一个既有传统文化根基,亦有当代文化前瞻力的老城区。他们始终坚持“四项改造原则”:土地产权基本不动,空间肌理基本不改,本地居民基本不迁,人文生态基本不变。
“避风坞、居民、工厂、商业,都在这个区域里进行业态优化更新,在这个过程中,居民生活状态没有改变,没有居民迁走。上百年老店铺依旧存在。”国源文化首席文化官黄何璐对“青年文化”有自己的理解,“首先是全球化的,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其次是协作合作,所以要有共享空间、社交场所;另外,青年文化是青年审美带动的,对老建筑改造要把青年的思考展现出来,突出想象力、创造力。”
这个团队中的宋泱是加拿大留学回国的建筑师,他很喜欢大学路拐角处的一个美食饮品店——“再生海”。在有9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里,桌子、椅子、花盆、杯垫、镜框等一切木制品都是由老船木或者漂流木制成的,经过多年海水浸泡,厚重扎实的古老味道吸引着年轻人来品味美食。
“这些老船木,很多都有上百年了,而且都是榫卯结构不用钉子,是先辈的智慧。当我们坐在一张经过打磨改造的桌子前面喝咖啡的时候,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但确实是与历史有了关联。”宋泱说,在沙坡尾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传统与现代、海洋文化和青年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艺术西区:“全厦门,朝我看”
罗子超、石叶杏,这两个穿着苗族服装的年轻人第一次出现在沙坡尾艺术西区的市集上,就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他们自己扎染制成的小包、围巾、小香袋,被一拨儿又一拨儿同龄人拿在手里把玩欣赏。相对传统的扎染制品,他们制作的小东西更实用、更特别。
“我们大学毕业后到贵州的大山里转了很久,寻找有特色的扎染制品,结合自己的理解,做成这些作品,平时都是线上销售。”罗子超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毕业生,以前他是来这里玩,没想到今天成了市集的主角。
“沙坡尾市集”是艺术西区最早的活动,创办3年多来,每周举办,好玩有趣的原创作品汇聚此处,吸引着周边大学的年轻人,也给老城区带来周末娱乐。
“沙坡尾市集做到第100场的时候,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与这个城市发生更有意义的联系?”国源文化的吴伟是团队的第一批主力,他受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启发,“激活城市空间,激活城市里隐秘的风俗、人情和口味,最终激活城市景观。我们想把市集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的关系进行巧妙地放大,让沙坡尾市集成为城市人文景观。”
他们提出一个好玩的目标:“让城市的下一摊,始终鲜活。”
与市集同样吸引年轻人的是音乐节。在困惑老街改造到底该走什么路时,他们看到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音乐节非常吸引年轻人。2013年,他们在冷冻厂废弃的厂房做起了“Live House(音乐演出场所)”取名Real Live。Real Live开幕后,国内很多有名的乐队都在这里演出过,这是沙坡尾在厦门年轻人当中小有名气的开端。
5年前,沙坡尾每天人均流量不足千人,现在日均流量都在万人以上。年轻人来了,各种与年轻人有关的消费也来了。酒吧里,桌面下就是几十年前的冷冻设备;厦门岛内第一个户外滑板区域在废弃工厂内那些运送冰块、水产品的坡道上诞生,滑板爱好者练习、聚会、比赛成了这里的常态。
年轻人回来是为了适应这里的“老”
陈昕像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那些老房子还在,不过房子的内外变得热闹、时尚。
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陈昕,祖辈父辈都是沙坡尾渔业企业的职工,后来,她到上海上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去年入职国源文化,负责招商工作。有客人到这一区域参观,陈昕经常担任“导游”,因为她太熟悉这块区域。经常走着走着,就会遇到小时候的邻居,她熟络地叫着“叔叔”“阿姨”。
像陈昕这样走出沙坡尾,又在沙坡尾重新焕发活力时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还记得小时候街道上的冷清,还能够说出一个新开的创意店原来的模样。
宣柯吟算得上是国源文化的“元老”。她还记得几年前在厦门上大学时,第一次来这个地方时的情形,“当时的大学路是没有年轻人走进来的,街道两边只有大排档。大爷大妈在路边坐着泡茶,几百米的街道让人脑子里只有三个字,‘老龄化’。”
“其他地方的开发多是针对游客的,而我们对这个地方的改造是针对本地年轻人。”宣柯吟很喜欢现在的这份工作,理由简单:“特别有成就感。沙坡尾刚开始吸引的是文艺青年,现在有旅游团开始进入了,但这并不是我们的初衷。”
11月6日,宋泱的“建筑设计工作室”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国源文化的兄弟品牌。
过去几年,宋泱对多个老旧建筑进行过设计改造,从功能、美学、技术与经济角度,为老建筑创造新价值——使它们既能延续旧记忆,也能承载新文化。今后,宋泱建筑设计工作室将进行老城保护中的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
虽然有很多改造的经验,但是宋泱很清楚,沙坡尾难以复制别处老城改造的经验,现在形成的模式也很难在其他地方复制,“沙坡尾太独特了。本身有吸引力,我们再对它进行重新恢复,产生亮点。改造是一个渐进式过程,不适应的被淘汰,新的进来,适应这个区域的特点。”
一座闽南语博物馆已经在他们的计划之内: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声音博物馆,用听觉来呈现,在他们看来,这是一项传统文化收集筛选的过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