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ternbeirat(家长委员会)在德国学校的教育体系里可是个重要的角色,其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我们居住的巴伐利亚州,州文化教育部网站对此有专门介绍:“家长委员会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纽带。相关权利和义务包括:代表学生家长的利益;为家长提供沟通机会;深化家长和教师间的信任关系;协商家长意愿和建议;商议决定一个无课日……”另外,如果学校要开除一个学生,家长委员会也必须参与到相关程序里。
因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任期为一年,所以每逢新学年伊始,所有学生家长都会收到参加选举的正式邀请。通常一个20多名学生的班级,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3名家长委员会成员,一正二副。
儿子小一时的选举最令我印象深刻。因为是首次新生家长会,多数人都是初见面,并不熟络。其中T女士和D先生显得特别热情,他们主动跟家长们打招呼,并热情地自我介绍,颇有议员竞选人大作广告的风范。果然到了选举时,这两位都明确提出参选。
按照规定,正式选举时老师们必须全部离场,由一名非竞选家长来主持会议。选举方式由家长决定,投票或者举手。选举结束后还要填写一份选举报告,之后老师才能进场。听起来很严肃正式,不过这里的家长委员会选举可闻不到一丝丝紧张的气味。小一这年的竞选,一共就3名竞选人,最后皆大欢喜地全员当选。
因为在德国,家长委员会可不是“香饽饽”。这里的工作琐碎又很耗时间精力,要求委员们拥有相对充裕的闲暇时间,重视平台所提供的社交活动,对学校大小事务保持“闲人马大姐”般的热情和积极性。
我翻出了近两年来孩子班上家长委员会所发的各种邮件,归纳了下他们的主要工作。
加强家长间的联络是主打内容之一。每个新学年开始不久,我们会收到T女士编辑的最新通讯录。定期举办的家长聚会也由他们来张罗,通常是茶会或者聚餐形式,大家一起交流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家长委员会还组织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德国学校的特色是庆典活动多,隔三差五就有个某某节庆。蛋糕茶点义卖,展览台搭建,郊游志愿者等,都由家长委员会来负责统筹安排。参与义卖的家长太少,我们会收到T女士的求助邮件:哎呀,还缺两个蛋糕,哪位家长能帮忙?运动会志愿者不够,D先生也急了:请大家积极参与啊,每次都是少数妈妈帮忙的话,太令人遗憾了。如果问题解决了,他们还要发封感谢邮件,报告下成果。
当然,重头戏还是充当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纽带”。在德国,家长和学校沟通主要通过当班老师。每个学生有专门的“家长手册”,家长和老师可以用信件形式沟通学生在校情况,也可以在每周规定的交流时间约见。家长若对老师或学校安排有任何不满,可直接向校长反映。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方式类似,向学校反映家长的建议或意见,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回应和建议。
比如有段时间因为班主任病假,孩子班上连续两周由不同代课老师来管理,家长们纷纷表示不满。T女士当仁不让,出面约谈校长,传递家长们的意见。谈话结束后,她立即将商谈结果形成文字,以邮件方式报告给所有家长。
学校兴致勃勃地组织大家观看日全食,结果有家长反对,认为学校自制的日全食眼镜不能保证安全性。经过家长委员会的沟通,最后观看活动变成自愿参与。
闹得最厉害的一次,是一位老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受学生欢迎,引发不少家长议论。这时又有一名家长报告,孩子自称被老教师打了一拳。顿时,整个家长群像炸了锅似的,邮件飞来飞去,铺天盖地。这时T女士和D先生立刻站出来,表示会在次日一早直接找校长和老师沟通。次日中午,家长们收到邮件,汇报三方沟通的内容,也解释了引发误会的来龙去脉,群里的怒火终于平息了。
所以,在德国家长委员会是个美差吗?显然不是。除了在每个学年结束时代表家长们给老师送束花或其他大概10欧元左右的小礼物外,家长委员会的委员们并没有多少额外和老师加强感情联络的机会,也不会因此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到任何优待。
我倒是在文化教育部推荐的一个家庭教育网站上看到了如下问答。
提问者:“如果我在家长委员会任职,会对我的孩子不利吗?”
回答者:“有家长会担心因为代表大家反映意见,会使得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我可以告诉您,在我参加家长委员会的24年中,我的5个孩子没有一个人因此遭受任何不公待遇。我们要把握机会,共同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帮助支持教育工作者,共同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