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带领藏族同胞打赢防治包虫病攻坚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通讯员 何巍 洪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16日   12 版)

    三○二医院两位专家为一名藏族小朋友作检查。资料图片

    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肝胆外科二中心主任刘振文来说,在参加藏区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之前,包虫病只是教科书上的一段专业介绍——一种流行于畜牧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最早的记载出现在17世纪。

    直到亲眼看到藏区包虫病患者,他和同事们才真正感受到这种古老的疾病给藏族同胞带来的痛苦:“有的患者肚子鼓鼓的,一检查虫囊有足球大小,腹部胀痛,没法干重活儿,当地很多牧民都因为包虫病致贫、返贫。”

    自2015年11月起,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积极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先后组织专家医疗队六上高原,目前已筛查藏族群众7100多人次,确诊460例,为99名疑难重症患者成功实施手术。

    对穿着军装的人民军医来说,为患者实施包虫切除手术就像一次艰难的战斗,而提高藏区医院包虫病防治水平、提高藏族同胞包虫病防治意识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

    “我们要带领藏族同胞打赢防治包虫病的攻坚战。”刘振文说。

    高原地区人群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2%,局部高达12%以上

    初到青藏高原,医疗队专家们看到的是一幅壮观的自然画卷:我国海拔最高的雅鲁藏布江蜿蜒而过,远处可以看到终年不化的雪山,成群的牦牛在牧场上悠然地吃草。

    然而,包虫病就像一块巨大的阴云,多年来一直笼罩在藏区草原上空。数据显示,包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农牧区的350个县,受威胁人口约5000万,高原地区人群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2%,局部高达12%以上。

    “包虫病主要通过狗传播,携带虫卵的狗一排便就把土地和水源污染了,人和感染的犬类亲密接触,或者不小心喝了带有虫卵的水,就会得包虫病。”刘振文解释说。

    70%的感染者包虫寄生在肝部,病灶长度可达十几厘米,当地牧民称这种病为“大肚子病”。刘振文说,初期感染时,患者只有腹部的胀痛感,很多人都是忍一忍就过去了,并不会去医院。然而,包虫病的危害并不止于此。

    “包虫病主要分为囊型和泡型两种,囊型包虫病严重时会突然破裂,可能导致患者过敏性休克死亡;而泡型包虫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10年病死率高达90%以上,被称为‘虫癌’。”肝胆外科二中心副主任朱震宇说。

    从2015年11月起,朱震宇多次随专家医疗队赴藏区进行包虫病筛查。他记得,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大家都有种飘忽的感觉,头重脚轻,“像踩着棉花”,由此他们学到了“三慢”:上下车要慢、走路要慢、吃饭要慢。

    比高原反应印象还深刻的是藏区牧民的热情。听说解放军军医要来筛查包虫病,有的村子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自发跳起了隆重的“甲谐”舞蹈,这是当年庆祝文成公主进藏时所跳的舞蹈,村民们以此来欢迎他们最尊贵的客人。

    由于很多筛查的村庄地处偏远,医疗队经常要在汽车上颠簸七八个小时才能到目的地,牧民们听说北京的专家来了,纷纷赶来排队,最忙时医疗队一天要为500多个牧民进行筛查,操作仪器进行检查的超声科医生手上都磨起了水泡。

    筛查是阻击包虫病的第一步,在接受筛查的7100多名藏族群众中,最终确诊的有460例。医疗队里的专家感觉到,一场恶战即将来临。

    为99名疑难重症患者实施手术,手术成功率100%

    2015年12月24日,第一批来自西藏日喀则萨嘎县、青海省玉树称多县的包虫病患者,辗转5天来到三○二医院接受免费治疗。患者一入院,专家们就开展了病例讨论。

    “包虫病手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手术,一种是根治性手术。”刘振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传统手术是在包虫外囊上开一个小口,用吸引器把囊液吸出来,这种手术比较简单,但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根治性手术则是把包虫外囊一并切除,但技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

    刘振文团队为包虫病患者实施的是根治性手术。据肝胆外科二中心医生孟令展介绍,包虫外囊和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条细细的缝隙,“手术就像用刀子分离石榴里面薄薄的内壁一样难。”囊壁一旦破裂,不仅会在人体内产生新的包虫囊,患者也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刘振文告诉记者,每一次手术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手术刀要精准地游走在薄薄的囊壁和正常组织之间,不能损害任何一面。

    16岁的藏族少年扎西多杰是青海省玉树地区一名初三学生,经检查体内有一个足球大小的巨型包虫囊,直径长达20厘米,如不及时摘除,将随时危及生命。刘振文亲自为患者实施手术,经过8个小时努力,终于将这一足球大小的肝包虫囊成功摘除。

    藏族牧民多吉是一名包虫病复发患者。由于第一次手术没有彻底清理干净,两年间他体内的包虫疯长,在这次超声波检查中,共查出9个包虫囊。为了一次彻底清除这9个包虫囊,6名医生展开接力,分别切除位于盆腔、右肝和尾状叶上的病灶,艰难地完成了这台历时15个小时的手术。

    “那是我做过的最难的包虫病手术。”参与手术的朱震宇说。

    据三○二医院院长姬军生介绍,截至目前,该院已为从藏区来北京的19个批次的124名患者进行了治疗,为99名疑难重症患者实施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无一例复发。

    采访中,刘振文告诉记者,由于技术水平所限,目前大部分藏区医院都在采用传统手术医治包虫病。为了做好技术传帮带,“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防治医疗队”,三○二医院于去年7月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西藏二院”)组织了一场包虫病患者根治性手术现场演示活动,经过长达7个半小时的手术,顺利从患者体内切下包虫。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少,未输入血液,生命体征平稳。

    “西藏血库的血液紧张,三○二医院的专家诊断看得准、术中出血少,这些精准医疗技术,正是我们急需的。”西藏二院普通外科主任蒋宗华说。

    据介绍,在中华慈善总会的资金支持、三○二医院的技术支持下,西藏二院已经完成了50多例根治性手术,是目前西藏自治区根治性手术做得最多的医院。

    “到了这儿跟到自己家一样”

    2016年1月,42岁的青梅才措刚从青海玉树地区来到三○二医院时,一度担心自己能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显得非常拘谨。但很快她就发现,这里和自己想得完全不一样。

    病房里的护士会简单的藏语,显然是提前培训过。医务人员为大家准备了特殊的病号服和彩色的服装袋,还根据藏民的习俗定制了营养餐。看到有的患者头发长了,医务人员请来美发师为他们理发,还给几个小患者买来了玩具。

    “这里的护士大夫都特别爱笑,好得没法说。”青梅才措告诉记者,“到了这儿跟到自己家一样。”

    护士长白瑛对这些远道而来的患者同样印象深刻。当时正值农历新年和藏历火猴年,她带着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一起将病房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窗户贴上“福”字,墙壁挂上象征平安吉祥的“十相自在”图,房顶飘扬着“经幡”旗。医务人员还专门为患者们制作了藏族特色小吃——美味可口的“卡赛”点心和寓意十足的“古突”面团,并将精心准备的新年礼物送到他们手中。

    细心周到的服务让藏族同胞们感受到了暖暖的亲情。16岁的藏族少年白马赤列接过新年礼物时欣喜不已,连声道谢:“门巴,突及其,扎西德勒!”(藏语:谢谢大夫!吉祥如意!)

    白瑛还记得一个叫闹布旦周的孩子,每天小闹布都会用独特的方式和她打招呼:鼓起腮帮子,挤挤眼睛,顶顶对方的额头,然后紧紧地搂着对方。

    “我们还会带患者到天安门广场走一走,看一看升国旗仪式。在患者出院前夕,医院会为每位患者和家属精心制作在京治疗期间的个人相册。”白瑛说。

    除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医护人员还抓住一切机会向患者宣传包虫病的防治知识,她们制作了藏汉两种文字的防治包虫病知识张贴画,向患者介绍日常的防护方法。

    “不喝生水,不吃生肉,离狗、羊、牛远一点……”直到现在,青梅才措仍然清楚地记得这些防护措施。

    在6次上高原筛查、医治藏族包虫病患者时,专家医疗队的成员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在牧民们排队等候体检时,他们拿着宣传册耐心地讲解预防方法;在学校的课堂上,他们一遍遍地向孩子们介绍包虫病的传染途径和防治措施。

    现在,这些对打赢防治包虫病攻坚战至关重要的信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藏区同胞所知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通讯员 何巍 洪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16日 12 版)

带领藏族同胞打赢防治包虫病攻坚战
美军三艘航母齐聚亚太意欲何为
“就算被击落,我也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