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石荣敏:在民族建筑文化中筑梦

实习生 毛志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20日   06 版)

    “中国真的有这么漂亮的建筑吗?”

    今年毕业前夕,24岁的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学生石荣敏获得了在加拿大皇家路大学举办个人手工模型图片展的机会。

    图片展示的是一座全长4米左右的三江程阳风雨桥纯木模型,由石荣敏花费两年时间手工制成。模型使用了上万个构件,未用一根铁钉,精确地还原了侗族风雨桥的结构组成。

    不少参观者赞美石荣敏的作品,有人还表示,看完展览萌生了要到中国旅游的念头。石荣敏说,这就是民族建筑的魅力。

    发现民族建筑之美

    龙胜是多民族自治县,有苗、瑶、侗、壮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境内有吊脚楼、凉亭等许多少数民族建筑。

    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思陇村的石荣敏,至今忘不了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周末,他和父母去镇上赶集,突然被一个巴掌大的吊脚楼模型深深吸引的情形。这是一个木制的简易模型,虽然不够精致,但简洁的造型十分传神,透出一种轻灵朴素的美。那时候他家里并不富裕,父母不会花10多元给他买个木头模型把玩的。

    回家后,石荣敏凭记忆仿制集市上看到的那个吊脚楼模型,但做了三四遍也没能成功。尽管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但蕴含着民族历史文化的美丽建筑深深印在了石荣敏的心中。一有空,他就用牙签或竹子等材料搭搭建建,制作简单的模型。高考后,他填报了建筑学专业。

    刚入学时,石荣敏兴趣爱好广泛,他的模型题材包括西式建筑、现代建筑、民族建筑等,但让他真正沉迷于传统民族建筑的,是他的一次写生经历。

    每个周末石荣敏都会去桂林周边的地方实地观察古民居,用相机拍下后临摹。

    一次,在临摹家乡的一座吊脚楼时,石荣敏发现平时只留意到吊脚楼有窗、有柱、有门、有瓦,粗略一看是黑压压的一片,但是画着画着,他突然意识到瓦的搭接方式、细部处理,还有封檐板上的花纹等,都大有讲究。

    “你越去了解,越发现自己懂的东西不多。”石荣敏心虚了,在吊脚楼住了十几年的他,只知道吊脚楼干燥,隔音效果差,防风功能不如钢筋混泥土,但屋面结构、房屋的具体部件他其实并不了解。

    从那以后,石荣敏认识到,描摹建筑仅仅画外部的轮廓还远远不够,他开始把注意点投放在了传统建筑的每一根柱子、每一扇门上。每次回家,和当过木匠的父亲闲聊时,父亲会指引他观察吊脚楼的每一根柱子,然后用不同的叫法去分别称呼它们,就像是称呼多胞胎兄弟一样。

    追寻前人的智慧

    随着对民族建筑的钻研越来越深,石荣敏对它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他制作的模型里,民族建筑慢慢多了起来,到最后,这几乎成了他制作模型的唯一主题。

    为了积攒材料费用,石荣敏白天去市区做兼职,晚上坐1个多小时公交车回学校,继续组装模型。大二下学期,他卖掉了自己的手机后,攒够了7000多元,买下了一台入门级的激光切割机,开始了专业的模型制作之路。

    大三那年,学校开设了一门模型课,老师要求班里的同学成立学习小组,然后一起制作建筑模型。石荣敏跟团队成员提议说,要做就做最难的,不如选桂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三江程阳风雨桥吧。

    风雨桥,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建桥时,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很多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周末,石荣敏和同学带着绘图工具坐上开往三江的火车。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围着风雨桥足足测量了3天。由于白天游人较多,他们就晚上行动。

    为了全面掌握桥廊、桥亭、桥宽、桥高方面的数据,石荣敏先后3次到程阳风雨桥进行现场考察测量。

    拼接风雨桥时,石荣敏和他的团队遇到一个意外的问题,拼接风雨桥宝塔式的楼阁时,第二层无法安装到底层上。

    尽管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叠法,但都无法完成拼接。石荣敏再次对着风雨桥的图片打量了起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楼阁底层的柱子和廊身屋架的柱子上。原来制作时,两者的尺寸并不一致,如果让他们保持同样的长度,再一层一层地堆上去,或许可以成功。

    结果确实如此。石荣敏说,如果不是做模型,如此微妙的细节是很难发现的,这正是古人对建筑精确求实态度的体现。

    第一座风雨桥模型做好以后,石荣敏对结构并不满意,他希望做一个结构还原度更高的程阳风雨桥。

    为了尽可能还原程阳风雨桥,石荣敏在设计桥墩时,仿照石头砌筑的方式,用实木进行堆砌。300块颜色不同的小木块,大小不一,要把他们摆放、堆叠成五个六棱柱形的木墩,这是整个模型看起来“最笨重”“最没有技巧可谈”的部分,然而为了达到尽可能完美的效果,石荣敏和他的团队花费了整整6个小时拼装。

    程阳风雨桥的精美模型做好后,有人开价6万元要购买,他却将其作为一份生日礼物送给了母校。今年4月28日,在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建校15周年校庆时,石荣敏的这一作品得以在学校展出,引来了全国各地嘉宾的关注和赞叹。学校也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带着作品的照片赴加拿大皇家路大学举办图片展。

    在模型制作中筑梦

    几年下来,石荣敏仅吊脚楼就制作了十大类型的300余件作品。

    “每个吊脚楼都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壮族和侗族的就不一样。”石荣敏说,他跑遍了龙胜的各个乡镇,专程去考察各式各样的吊脚楼,然后将这些吊脚楼制作成不同类型的模型。

    不仅是吊脚楼,桂北还有凉亭、风雨桥、鼓楼等民族特色建筑。在对每一个建筑现场考察后,他分别制作了两到三大类型100余件少数民族建筑模型,这些作品中最小的仅拇指大。

    “这些作品有的一做出来就送人了。不过,大多数作品通过模型圈朋友的介绍,被国外的朋友给买走了。”石荣敏说,由于国外市场上缺乏中国传统建筑题材的模型,这些模型受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

    虽然一直在从事模型制作,但石荣敏表示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今年6月从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毕业后,石荣敏进入一家设计公司从事古建筑方面的设计工作。每晚8点,他从公司骑着电瓶车回到他和朋友一起租的房子——也是他的模型工作室,门口一块铁质的招牌上竖写着“筑木模型”4个字。

    每晚9点到11点,他都会在工作室里敲敲打打,设计制作模型。尽管手头的大部分工作是为了挣钱过生活,但他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在传统建筑的模型制作中得到一线灵光,激发设计的灵感,从而促成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

    “这个模型工作室是我的一个做梦的空间。”对于未来,24岁的石荣敏觉得充满了无限可能。

实习生 毛志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20日 06 版

石荣敏:在民族建筑文化中筑梦
“成为群众依靠的主心骨”
“来这里反映情况,我心里踏实”
广西龙胜:苗族同胞欢庆“跳香节”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