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公信力就是含金量

——专访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20日   T01 版)

    “回应现实问题,这是‘挑战杯’办赛的初心。”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通过教育改革,一方面逐步设立了自己的学生赛事,并不断投入促使其发展壮大;而另一方面从国情出发,着力解决创新人才培育中需要回应的现实问题。

    1989年,共青团中央联合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部门,在清华大学发起举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历经近30年、十四届的打磨洗礼,赛事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现在覆盖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全国2000余所高校,吸引了200多万海内外大学生展演竞技。

    变化到底在哪里?比赛赛制的不断变化,目的就是迅速发现人才。

    李骥介绍,由最初的简单赛制,到现在形成了完善的全国—省—校三级赛制体系,搭建了网络初评——集中复评——决赛终评的多层选拔机制。可以说,“挑战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家战略的推进,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变革、创新的过程。

    比赛本身的公信力就是含金量。“挑战杯”竞赛始终把握公开公平公正的办赛导向,提高竞赛科学性和公信力,本届竞赛预审工作更是严格把关。

    李骥介绍,根据评审工作要求,中国科协调整和增补自然科学类评审专家至601人,较上届增加331人,扩容率为123%,本届竞赛抽取的专家评委数较上届更新50%以上。中国社科院组建哲学社会科学类专家评委库,专家总数共计119人,全部为正高级职称,本单位专家95人,外单位专家24人,内外比例兼顾较为均衡。

    他指出,网络初评分两轮进行,评审委员会首次要求每组的每件作品保证有5位相应领域专家进行评审,网评成绩由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中间三个成绩的平均分产生。

    集中复评阶段,在网络初评的基础上保证每组每件作品有3位相应领域专家进行评审,经中国科协、中国社科院核定,最终成绩报送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在此次终评中,我们仍采取每件作品有5位相应领域专家评审的模式,确保竞赛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在今年的比赛中还有一个亮点,李骥说:“首次设立的“挑战杯”竞赛监督委员会,是负责监督“挑战杯”竞赛评审工作的独立性组织,本届监督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设立,今后将与每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织委员会、全国评审委员会、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同时设立。在终审决赛期间,公布联系方式,接受社会监督及质询。”

    “我们还开创了自1989年创办以来的多个‘首次’。”李骥说。

    ——首次在决赛期间举办“一带一路”专项赛39件作品的决赛以及“一带一路”青年沙龙等,以提高“挑战杯”国际化水准,体现“挑战杯”的国际范儿。

    ——首次举办海峡两岸创新挑战训练营和紫荆谷创新创业实训营等活动,以搭建内地青年学生与港澳台学生互动融合的桥梁,促进两岸四地青年科技创新交流。

    ——首次组织“挑战杯”宣讲团走进中小学宣讲、设立高中生展台展示低年级学生创新风采、组织中学生志愿者参加;首次组织社会开放日、院士进校园等活动,以辐射低龄青少年,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和覆盖度。

    李骥介绍,我们在项目作品选题上加强引导,鼓励参赛选手参与战略前沿领域研究,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苗子;推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支持和参与赛事相关活动,借助联盟在创业指导、金融服务、项目孵化等方面的资源,帮助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团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他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挑战杯”已累计吸引1500多万学生参赛,参赛作品数达300多万件,赛事获奖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在学界、商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典型人物。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20日 T01 版

追求美好生活 提升项目“温度”
公信力就是含金量
青春传承新动能
一群老人,感动“挑战杯”学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