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检察院控申接待大厅,常能听到蒙、汉、达斡尔、鄂温克4种语言在反复讲解引导劝告。据了解,那里的3位控申检察人员都是双语人才,其中1位甚至会4种语言。
“讲述信访人员听得懂的语言”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检察院创建全国“文明接待室”的一小步。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峰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诉求,该院积极创新举报信访接待举措,不断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积极开展“文明接待室”创建工作。近日,该院荣获第九届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荣誉称号。
鄂温克旗地处偏远,民族众多,全旗1.9万平方公里土地上,68%为草原,辖内点多线长,群众居住分散,坐等上门式执法办案方式已不适合时代要求。该院先后对旗检察院和驻伊敏河镇检察室控申接待大厅进行了升级改造,新的“便民接待大厅”集检务公开、便民利民、检察接访等功能于一身。针对鄂温克旗地广人稀、民族聚居实际,该院于2013年7月建立了自己独有的控申举报门户网站和互联网音视频接访系统,让群众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上视频、音频进行控告、申诉和举报。
“有了硬件的提升还不够,还要提升软件,即为民服务的水平。”韩峰说。为此,检察院选派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检察员担任网站音视频接访员,实现了汉语、蒙古语、达斡尔语和鄂温克语多语种复合接访。
去年12月9日,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检察院首次启用远程视频接访平台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控申处进行联合接访,认真听取信访人斯某的诉求并互动交流。蒙古族群众斯某通过视频反映占地补偿款没有落实的问题,尽管此事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但负责接待的检察官还是进行了现场解答,耐心细致地释法说理,几句蒙语亲切的问候,已经让斯某的脸上有了笑容。
接访结束后,该院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当地信访部门取得联系,通报案件情况,协助信访部门依法及时化解疏导信访矛盾,落实信访案件。
针对牧区群众法律意识较为薄弱的情况,该院控申部门多次组织干警,深入基层牧区、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进行警示教育,还将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作为加强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
“检察官能深入牧区,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给我们上法制课,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让我学到不少东西。”去年7月,控申干警在伊敏苏木开展送法下乡活动,聆听了干警用蒙语进行的法制宣讲后,一位牧民这样说。
像这样的活动,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检察院控申部门每年都会举行,通过深入群众的生动宣传,让群众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还依托派驻检察室、检察联络员促进控申工作进牧区、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常态化,不断推进检力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实现了检察服务的全覆盖。
“平等式接待,亲情化服务”,这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检察院干警的接待理念。在接待过程中,语言是沟通交流的第一步,“尊重上访人的人格、关注上访人的疾苦,力所能及地给予人文关怀,以细心、耐心、公心对待每一位上访人”是工作中检察院对干警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接访工作中“不躲、不推、不扯、不躁”,即使是对不属于检察院管辖的诉求,也必须认真、耐心地提出解决方案,必要时与相关管辖单位进行协调,帮助信访人解决诉求。
2014年,巴彦塔拉乡牧民穆某到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检察院反映派出所某工作人员有违纪行为,要求检察机关查处。
经审查,虽然穆某反映的问题不属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检察院管辖范围,但是接访人员仍非常负责任地联系了公安纪检部门,帮助穆某解决了其诉求。“没想到检察院不推不堵,真正把我们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穆某收到检察机关答复后说。
“接待人员说着我们听得懂的法律,来这里反映情况,我心里踏实。”在接待大厅里,牧民娜仁格日勒这样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