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目运作品牌多
新时代要满足多样化、灵活性的人民群众需求,青年志愿服务就要从“活动”向“项目”“品牌”转化,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有效的形式。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发挥了非常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种省市志交会、益苗计划、项目大赛、“博爱100”创投、青年公益大赛等兴起。不仅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大城市,沿海地区的志愿服务项目运作成为风尚,激发青年志愿者策划和设计众多切合群众生活需求,有效关爱特殊人群的服务项目;而且内地省市、边疆山区省市也创造出许多富有特色,深受群众欢迎,切实解决问题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出现获得全国金奖“黑眼睛”涉毒人员子女关爱帮助志愿服务项目。这是干警志愿者发起,社会各界参与的项目,专门针对父母吸毒贩毒被批捕或拘留人员,关爱其家庭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帮助、感情陪伴、思想引导,让这些孩子不要产生对社会的仇视和抵触,在关爱中健康活泼成长。自治区大赛获奖“流动的地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借助宁夏地质状况多样,地质考察成果丰硕的特点,通过流动巡展和解说,向山区孩子、留守儿童宣传宁夏的山川地貌,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认知和自豪感,激励学习成才的愿望。这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对于关爱特殊儿童,解决社会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美好生活。未来要面向县、镇基层组织,扩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运作的范围,培养志愿者策划和实施项目的能力,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基层、更加贴近群众、更加富有实效、更加受到欢迎。
五、精致服务实效好
新时代要提高青年志愿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一方面,从临时性、活动性的服务转向深入社区、园区、农村、牧区等提供精准和深入的服务;另一方面,从简单、普通的服务转向扶老助残、扶贫助学以及关爱病困家庭、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关爱社会弱势人群的服务。青年志愿者徐本禹,在贵州山区支教服务一年后主动续期,继续帮助农村孩子。支教结束回来再组建华中农业大学“徐本禹志愿服务队”,将爱心服务、助学成长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一年接一年,一茬接一茬,为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心灵成长提供精准、细致的服务,受到山区学生及其农村家庭的欢迎,产生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近年来,伴随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启动 “美丽乡村”规划志愿服务项目。具体是招募具有规划、设计、美术、装饰、文化、民俗等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学科组合的方式建立志愿者队伍,深入乡村、对接需求,开展环境规划与设计装饰服务。实施过程中产生许多“附属成果”,特别受到乡村及农民的欢迎。最初仅仅是“美丽乡村”的规划,后来发现村落民俗、自然环境的优势,就争取政府部门与工商企业支持,引入“乡村旅游”“乡村食宿”等项目,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通过知识辅导、入户交流,等等,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塑造农村生活的新形象。新时代的青年志愿服务就是要更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更加精细提供富有特色、富有实效的服务,让更多的城乡群众尤其是特殊困难人群获得帮助、获得改善。
六、时尚营造魅力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日趋丰富和多样,特殊困难人群的生活也呈现多样化的新需求。为此,青年志愿服务不能停留在简单化,不能固守成规,必须不断创新发展。一是适应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不断拓展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容。如原来的服务老人仅仅是探望和慰问,现在增加教会老人“上网、游戏、淘宝”等,便于老人与儿女、孙儿孙女的沟通,也拥有自己的新生活乐趣。如开展农村青年、农民工青年进城生活适应的服务,不仅是传授交通规范、安全规则,等等;还要传授二维码扫描、人脸识别技术运用,等等,便于进城青年很快适应新生活的多样化技术。二是适应青年志愿者的时尚追求,开发吸引年轻人、激励年轻人的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全国金奖的上海青年志愿者“一个鸡蛋的暴走”志愿服务项目,当年评审的时候,最初连评委都对这个标题不大理解,认为是“耍花样”“标新立异”,但是认真阅读申报书内容,发现就是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暴走做公益”“交易(心理交易)做公益”的方式,以新颖的活动筹集捐助困难群体的资金,非常受欢迎,非常有社会传播力,一致同意评奖升级。云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组织到乡村支教的服务项目,附带发现山区农村有些农民家庭从来没有拍过合家照,有些山区老人一辈子没有拍摄过好看的照片。于是,这些拥有摄影特长、艺术特长的学生就创造出“大山里的合家照”志愿服务项目,义务帮助山区农民的家庭拍摄温馨幸福的合家照,为山区老爷爷、老奶奶拍摄幸福晚年照片,非常受欢迎,获得村民的好评。新时代的青年志愿服务,就要发挥时尚魅力,引领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七、爱心服务育人才
青年志愿服务在发挥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实现关爱和帮助社会人群功能的同时,还体现了“自主服务、自主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提升”的服务育人功能。很多青少年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获得思想成长、道德发展、感情成熟、能力提升,成为优秀的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生谢海山,由于来自农村,从小就获得好人的帮助,上大学的时候就积极主动寻求回馈社会、帮助他人的机会。他主动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并且积极到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参加关爱孤寡老人、残疾人、特殊儿童的服务。不久,他组建了“星光志愿者”团队,发挥研究生和大学生的特长,打造通过知识服务和技术服务为主的项目品牌。他在攻读本科、硕士、博士期间,除了刻苦完成法律专业的课程,还自主学习心理学、社会工作、教育学、网络、新媒体的知识技术,为开展志愿服务而掌握更多的技能。如今,他一方面担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在全国各地传播志愿文化,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另一方面他博士毕业后与人合伙兴办法律事务所,开展法律专业的各项业务。所以,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他成为“服务成长”和“职业成才”的典型人物。还有外来务工女青年熊永兰,当年从农村到深圳务工谋生的时候,工业园生活区成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志愿服务组织,她就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在关爱助人的服务中积极热情、乐于奉献,既认真服务,又积极学习。这样,她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从普通志愿者晋升为志愿团队骨干、志愿组织管理者。她的工作业绩和爱心服务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被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为深圳市宝安区志愿者联合会的理事长,带领全区志愿者创新发展、深化服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参与服务的青少年正是处于成长、成熟的年龄阶段,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获得思想成长及人格成熟,实现了服务育人的良好效果。
八、理论创新指航向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导和推动。近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了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聚一大批专家学者,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参与志愿组织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提炼出许多富有创新的理论观点,丰富了青年志愿服务的思想宝库。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建立专家库的时候,大多数成员也是从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委员会中挑选的。因此,这些青年志愿服务的研究专家,也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的形成作出积极的贡献。从地方层面看,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率先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成立于2009年的研究会,不仅吸引北京地区的大批专家学者参与,而且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合作,形成具有数百人的研究力量,围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力量、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机制、中国青年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成立于2012年,会聚中国专家学者、专业社工、志愿者骨干,围绕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提升志愿者的能力素质等开展研究和传播工作,先后推动出版了《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丛书”等,为各市县及基层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理论指导。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还在杭州建立“青年志愿者大型赛会培训基地”,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国注册志愿者培训基地”,以不同的形式会聚专家学者,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这样,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作出贡献,成为新时代理论宝库的组成部分。
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青年志愿者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创新发展,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工教授。全文完。上半部分请见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共青视点》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