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政府的自我定位、表达、语态,小到领导干部的神情、姿态、衣着,都要符合现代政治传播的逻辑。
--------------------------------------
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发布处置情况、抢险救灾信息,已成为政府信息发布的惯例。对于这种传统观念里的“负面新闻”,各级地方政府逐渐摒弃了“藏着掖着”的心态,避免消极地对外封锁信息,而学会主动积极地在第一时间对外公布情况,以满足媒体的报道需求和公众的知情权。无疑,这是政府信息发布的一大进步。
但是,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不能满足于作出发布的姿态。如果发布信息不采取得当方法,尤其是不遵循现代传播规律,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有的地方在发布突发事件信息时,对灾情信息有所保留,或者语焉不详,却集中笔墨介绍各级领导处置事件情况,按照政府内部公文的体例来作信息发布,引发了公众的反感和抵触。
对普通受众来说,在发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最需要了解的是人员伤亡情况、财产受损情况,以及对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其次,受众想要了解政府如何组织抢险救灾,如何帮助受灾群众脱离困境。受众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时,长篇累牍地介绍各级领导如何重视,如何作出指示——尽管这些情况对政府有效率地开展救援很重要,但属于政府组织内部的协调,而不符合外部对政府作为的传播期待。
发布突发事件信息时,政府不能把自己塑造成“管理者”的角色,而要从思维上把自己当成一个“服务者”。在必要的情况下,政府要学会“退居幕后”,淡化具体人员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所发挥的作用。
任何一个政府都存在科层制,在日常工作中遵循科层制的若干规律,属于政府运转的常态。但是,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内部的关系准则,如果扩大到外部,就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初衷背道而驰。一个县长可以对下属下达权威性指令,但无权对一个普通市民的个人生活指手画脚。作为政府信息发布人员,一定要破除政府科层组织内部的封闭思维,学会与外界打交道,学会用人民群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发布信息。
有的政府突发信息发布,看上去在发布信息,实际上在回避问题,看上去在积极处置和应对,实际上说了一通空话和套话。这样的信息发布,不仅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还阻碍了舆论的正常传播,可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对于灾难现场状况的发布,只有领导的照片,没有受灾群众的照片,甚至还刻意美化领导,用PS等方法造假。这样的信息发布就会事倍功半,非但起不到积极的传播效果,还会让群众失去信任。
政府信息发布不是不可以表现领导干部的作为,但是必须以政府与群众的互动为前提。舆论对领导深入险境了解灾情,与灾民沟通的场景,并不反感。只要方法得当,适当表现领导干部作为还有助于拉进政府与群众的距离。舆论反感的是为政者与普通人有意隔离,尤其是在信息发布时让人产生高高在上的印象。大到政府的自我定位、表达、语态,小到领导干部的神情、姿态、衣着,都要符合现代政治传播的逻辑。
现实中,一些不合格的信息发布成了“高级黑”。信息发布者的本意或许是构建良好政府形象,实践中成了美好领导干部形象,结果却是给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形象减分。从方法论上看,领悟现代传播意识,掌握符合现代政治传播规律的叙事方法,是搞好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发布的前提;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观看,不遵循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混淆信息公开发布的目标,传播手法越花哨,传播结果就越不能满足公众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