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勇(化名),一个来自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农村男孩,2012-2016年曾就读于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2年8月25日,他初次走进我的视野,皮肤黝黑、笑容腼腆。
与新生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对这些孩子的家庭状况也略有了解。小勇的父亲早逝,在他成长的记忆中只有瘦小的母亲相依为命,这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艰难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考出一个大学生既是幸运,也是不幸,学费成为最大的难题,只能靠助学贷款维持学业。也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刚刚进入湖大的他,常和好友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但在专业学习和课余生活的天平上,他失去了平衡,大一上学期,在年级100人中仅排到了64名。
做了这么多年的助学扶贫工作,我发现,其实物质上的匮乏并不可怕,因为国家有一系列的政策,社会上也有许多爱心人士为这些孩子提供保障,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失学,不让一份梦想失去发芽的机会。但真正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匮乏。
课余生活再多彩,所能带给孩子的充实感和满足感也只能是暂时的,尤其对于一个需要国家的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的孩子而言,学习上投入不足所带来的空虚和愧疚,家庭现状有待自己改变的压力与无助,让他无法面对母亲、面对老师、面对同学,更无颜面对自己的父亲。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情绪低落,退出所有社团,也不参与任何活动,上课缺课,躺在寝室。我察觉到小勇的情况,立刻约他到辅导员办公室谈心,一番交流后,他对我敞开心扉,跟我讲到了他的家庭状况和学业困惑。
我知道小勇是一个踏实沉稳的男孩,他只是没有找到目标及学习方法。针对他的学业问题,我安排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制定学习目标,督促小勇努力学习。针对他的家庭问题,我帮助他申请了贫困资助,同时鼓励他申报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在就业办,作为学生助管的他不仅每月可获得生活补贴,也让他开始寻找自己在大学中的定位。逐渐,他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就业办老师对其评价也很高。
大二期间,他的成绩明显提升,稳定在年级的前25位,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规划也更加明确:他希望争取保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后更好地保护和赡养母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勇连续两年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更重要的是他越来越喜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院给每位本科生选配一名专业导师,小勇经常找专业导师探讨学业内容,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大三上学期的成绩已提升到前10位。
一切似乎都在变好,可就在大三那个寒假,小勇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家里唯一的支柱倒下,生活再次给了这个男孩一次重击。刚开始他不愿求助别人,一个人默默承受,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对母亲进行治疗。随着母亲病情的恶化、治疗费用逐渐增加,他再也无力承担。花光了家里的最后一分积蓄后,母亲面临着停止治疗听天由命的局面。
他找到我求助。学院立即上报学校,为小勇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也很快将资助发给小勇。同时,学院面向全校组织募捐,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学院爱心基金共筹集了8万多元的善款,让他没有中断母亲的治疗。
然而,孝心没有挽留住母亲的生命,两个月后,母亲还是永远离开了。送走了母亲,小勇返校时对我说:“在学校和学院的帮助下,我没有放弃对母亲的治疗,为母亲尽了最后的孝心,我没有遗憾。特别感谢学校、学院及捐款的同学们,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和帮助我的人,也不辜负自己。”
大三结束,学院计算保研成绩,小勇刚好是最后一个名额,我为他感到高兴,这三年来我见证了他在生活的痛苦打击中是如何成长蜕变的。
但小勇却对我说他打算放弃读研,他想快点去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我理解他的心情,但还是希望他慎重考虑,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希望他继续深造:读研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也可以更好的回报社会、回报帮助过他的人。
他最终搭上了保研末班车,保送到山东大学文学院。保研结束后,小勇经常来院学工办帮我做事,他想力所能及地为学院和学校做点事情。
我经常建议他去旅游散散心,他不出声,只是埋头做事。我将情况报给院领导,给小勇安排了辅导员助理岗位,每月有一定的工资补贴。
辅导员助理工作结束以后,他给我留了一个纸条:“谢谢学院和老师一直给我鼓励和帮助,尽管在工作中,我遇到一些困难,但受益是巨大的,我的组织交际能力及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我会让自己更强大”。
毕业季,他获得了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的荣誉。走出湖大校门,他开始人生的下一阶段。
在毕业生交流会上他这样说:“我始终觉得湖大本科四年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期间,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开始懂得责任与承担,也渐渐地明白自己在今后人生中的目标和追求。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学院的相关部门和老师为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不仅是物质层面,更是精神层面的。将要离开母校,我有太多情愫要表达,但这里我只想说,今后我一定努力使学业有成,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别人。”
(湖南大学 孙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