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一天,一位农场主来到北京大学孵化器问:“你们要不要投资?”他以为,孵化器就是孵小鸡、小鸭的。当时,创新创业并不为社会大众熟知,即使在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的大学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词。
10年后,创新创业已然成为主流。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步入全新的发展轨道,很多大学生项目从教育的课堂走向实践。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呼唤更多青年创新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认为,只有把创业教育中的“教育”办好了,才可能出现更多创新创业者。
双创人才能教出来吗
在创新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创业作为个人理性的职业选择。《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2.93%。
浙江科技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李俊做过一个校内创业意向调查,发现71%的同学愿意了解创业,同时17%的同学有创业的想法且一直计划去创业,“通过创业教育希望培养出一部分适合创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优秀综合能力,这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邓汉慧,是KAB高级培训师,她从事创业教育已有10年。她发现,大学生对KAB创业教育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以前可能讲下基础知识,做一下情景模拟大家就满足了,现在要把创业教育进行分层分类、系统的阶段性教育。第一阶段,进行全校所有学生都要上的创业基础慕课,这个课在网上学习,有16学时,共计1学分。如果学生还想进一步学习,就被筛选进入第二阶段KAB课堂。KAB虽然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引进,但在团中央有关部门指导下,已经将教材进行了本土化。很多学生都是带着项目来听课的,我们指导深化这些项目”。
据了解,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自2005年8月起在大学中开展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12年来共培训了近1500多所高校上万名专业讲师,并在330多所高校设立了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引导扶持了一批大学生走向创新创业,推动了中国创业教育走向专业化之路。
黑龙江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刘玉峰表示,以往,大学生通过KAB培训课程的学习,产生创新创业项目、组建团队、完成创业计划书,初始目标是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创业大赛,在此基础上才会考虑是否落地实践的问题。而现在,很多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落地,然后考虑获取投融资,开展真实的创业孵化。
在刘玉峰看来,这样的行动变化,对传统的以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显而易见在知识结构上是不够的,需要高校将课程细化,形成创新创业类的专项课程群,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实务、企业法律实务、财务管理、股权结构分配、企业创新战略、创业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跟上大学生的需求。
《创业教育的创新观察(2017创业教育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还是以就业指导课程的创业模块为主,占总数的39.4%。其他的创新创业课程被纳入全校性公共必修创业课程和必修课程,分别占34.6%和29.5%。全国范围内,8.1%的高校并没有开设创新创业课。开设课程的高校中,与专业结合的创业课程仅为12.6%,面向创业兴趣强烈的学生专门开设的创业课程还不到五分之一。
“创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应急之策。”邓汉慧认为,绝大部分学科和专业都是在工业革命时代诞生的,但现在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点是高度不确定性。创业教育就需要培养有适应能力、应对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价值观,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处执行主任虞苍璧指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在于“教什么”“如何教”与“谁来更好地教”。他表示,新时代的创业教育仍然需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将首创精神作为创新创业的源动力。他眼中的首创精神是3种素质的综合体——领导力、创新力和全球化。“领导力”意味着心中有愿景,可以团结合作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创新力”是指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旧制度,创造性地构建新格局,使之焕发新生;“全球化”是指在更大范围里去改变世界,包容多元并强化自信。
两千学生一个老师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多位专家提及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创业教育师生配比在2000∶1左右,东部地区稍高,为1300∶1。
李俊认为,师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这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沿用大班化教学的方式,即使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比如做创业经营类游戏来吸引同学,但也有一个问题:一位老师能管理好五六十位学生在游戏中的秩序吗?能保证做完情景教学的质量吗?
二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创业导师很多都是“象牙塔”里的教师,缺乏创业经历与实战经验,往往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给大学生带来的社会资源较少。
“目前机制体制不合理,教师缺少扎实的创业教育体系支持。”李俊说,创业教育是系统性教育,与专业教育密不可分。但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等都是割裂的, 缺乏统合资源的顶层设计,造成师资浪费, 也增加了教育成本和管理服务的成本, 从而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
在邓汉慧看来,只有专业化老师的指导才具有专业性,但是,“我们现在评价老师都以科研、项目、文章来评价,老师要求的是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这是急功近利的东西。没想到发展创业教育,一样的评价机制又出现了,一上完课就问多少人创业、你们成功了多少。我觉得这么评价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本身定位有偏差。”
“老师做得好才能把更多的学生培养出来。如果我们老师都不提前去做这个事,那么我们做的只是知识的一种传授,在育人的环节上就会有缺失。”刘玉峰说,“所以要鼓励更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进入创业实践活动。”
当前缺少针对创新创业教师系统的培养体系。刘玉峰呼吁,有效规划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或创新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置,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列入“国培”体系,提高创新创业师资的归属感和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或转入。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刘玉峰发现,这项政策中有16条内容都是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创新、服务于社会环境,并且在机制体制上要求突破。
“鼓励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之余带领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体经济的活动,要将这类活动记录进教师的工作量,与评优挂钩。学校配套各种各样的措施,塑造好小环境才能促成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局面。”刘玉峰说。
“我在广西一年见到的风投都没有在北京一周见到的多”
创新创业的洪流滚滚向前,教育的变革却是相对缓慢的。
“各个高校对于创业的认知不一样,学校专业背景和采取的措施不同,产生的东西自然不一样,所以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并不均衡。”邓汉慧直言不讳。
刘玉峰也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大学生“创业迁移”现象仍相对明显。
“很多人认为高职做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小打小闹’,无非是教学生开开小店铺。但我们要证明给他们看,高职院校也能做深层型的创业教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许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西部,学生来自广西各地,其中70%都是困难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也很高,想办好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所学专业要密切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中进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岗位的再创造。例如创业空间,都分布在每个二级学院,每个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来打造自己的众创空间,这也可以让专业教育跟创业教育进行更好的融合,带动专业的教学改革、技术创新。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特点,因为创业教育必须要有差异性,不能全部的院校都是一样的模式,所以我们学校就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许明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它属于地方性高职院校,那就要为地方性产业进行服务。柳州是个工业城市,那学校就可以与柳州当地有名企业柳钢建立联系,同时跟企业的创新进行高度的结合,进行人才的互派,为培养老师挂职进行学徒制的培养。
高职院校跟本科院校有本质的区别,去掉就业实习一年,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两年。从时间上,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开展创业教育。从地域上,地处西部的高职院校不可能像东部有那么好的平台,东部可以说是钱在找项目,遍地的风投,而西部严格意义上说连投资都少有。“我在广西一年见的风投都没有我在北京一周见的多,明显地感觉到东西部、本科和高职之间开展创业教育有本质的不同。”许明说。
刘玉峰建议,全面改善和推动资源支持的平衡性,对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加大资源投入力度,设立教育、人才、孵化器、产业园建设等专项,并持续支持,以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工作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合与交融:创新教育最需要创新
“ofo这样的项目从北大创新创业的课堂中走出来,从微观看有很大偶然性,从国家社会变革的宏观看有很大必然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蔡剑9年前创办了北大创新学堂。他认为,北大的创新创业类似于一种自发形成的生态:源于本科、研究生、MBA、企业家等多层次、多学科的互动演化,核心是学生、教师、校友三方面的社群交融,三者的身份转化。
李俊表示,创业教育是所有教育体系中综合性最强,复杂程度较高的教育类别,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他举例,前两年有位学服装设计的同学在学校的“创业广场”开了服装设计与租赁店,专门给学生定制设计衣服,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逼着他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去学习财务等知识管理店铺,毕业以后,他马上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跨学科的。但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缺乏明确的学科定位和专业基础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院长施永川认为,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分别将创业教育放入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类乃至政治学类等不同专业学科,导致人们对创业规律认识模糊,对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存在较多质疑,关于创业的科研申报项目较少,获得资助比较困难,使得创业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普及。另外,创业学博士培养的缺失,更是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专业人员难寻和专业理论研究的乏力。事实上,企业开创远不同于企业常规管理,创业管理同工商管理也有着某些本质的不同。
施永川介绍,美国2662所两年制或四年制大学中,超过80%的高校提供至少一门创业课程,其中300多所大学提供创业方面的学士学位。
中国的一些高校也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吕爽老师知道,多部门的协调有多繁琐。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由团委、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或创新创业中心牵头,常常遭遇“职责不明确,无法统一的协调资源”。
在这样的困扰下,华信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有专职教师和专门场地来负责。校长担任学院院长,也是创新创业学院的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是主管副校长。
虞苍璧介绍,清华大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之下有两个委员会,即协调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在这个架构下面,行政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任务的分配、学术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学位的设置,分工明确,盘活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他进一步解释,具体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探索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清华通过建立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从工科突破,与美术、设计、医学、生命、理学、经管、金融、人文等交叉,开设智能硬件、机器人和智能交通3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课程;
二是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建立了创新创业全校选修课和百门挑战性课程,这些课程属于清华创客实验室,不属于某个院系,各相关专业派出一名主任,共同组成联合团队,担任主任,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与专业化;
三是实行弹性学制,推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清华变百分制为相对等级制,引导学生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促使学生着眼于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清华本科毕业设计中设立创业类毕业设计,并允许学生创业休学的年限延长为3年。
最终的评判来自市场
李俊研究观察了浙江省内大赛的获奖团队多年,他发现拿过较高名次的学生,往往不是在校外直接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反而是那些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又接受过创业创新训练的一批人。
创新创业大赛是教育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施永川发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有些人干脆把老师或者团队其他成员的科研项目,包装成一位大学生的成绩,以此来获奖,实际上和大学生没啥关系”。
在虞苍璧看来,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创业选秀”,“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创业的教育’,更不能简化为‘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刘玉峰说。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被多位受访专家屡次提及。“创业精神是课堂上教不会的,只有真正深入创业团队,与一线创业者或者企业家有了紧密联系以后,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李俊介绍,浙江科技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特色实践班,一些学生之前认为这种教育是纸上谈兵,但是当老师将项目与其对接,他们需要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去完成团队任务时,才真正认识到创业是多么辛苦,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因此深入企业,给学生创造对接创业项目和团队的机会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具体指导下,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与广发证券及其社会公益基金会、恒源祥等单位合作,联合上千所高校,共同实施了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寻访大学生创业英雄等公益活动,每年吸引上万名大学生创业者直接参与活动,支持小微创业项目,对接风投机构与创业孵化器。此外,各高校KAB创业俱乐部每年会举办上千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业大学生的能力与价值。
微软公司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法律及公司事务部总经理陈实,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微软和中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开展校企合作,一些研究人员担任了大学的客座教授,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和学生一起攻克,“大学生没有包袱,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很重要,他们往往能提出很好的想法,做得不好也可以学习如何面对失败。”
在陈实看来,除了提供资金、技术和经验,大企业支持下的创新是更加平台性、基础性的,能实现更多可能性,“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创新者可以共同研究全球性问题。以医学攻关、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例,大学生有了我们提供的工具和数据支持可以更加如鱼得水”。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是世界性命题,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国际化。”陈实说。